环境友好与城乡景观文化一体化发展.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0835868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友好与城乡景观文化一体化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环境友好与城乡景观文化一体化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友好与城乡景观文化一体化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友好与城乡景观文化一体化发展.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友好与城乡景观文化一体化发展摘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善,但是在农村的人居环境文化上却出现了“文化的缺失”。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提出乡村景观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未来乡村人居景观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字:乡村景观文化;文化的缺失;生态文化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现代交通的延伸、旅游业和商业的浸渗导致了乡村景观正在被割裂和刨离。田园牧歌般的乡村景象正在一点点地被蚕食。大量的以保护和建设之名兴起的建设工程由于缺乏科学和前瞻性的认识直接对乡村景观形成了建设性破坏。与此同

2、时,在经济发展浪潮的侵袭下,大量的年轻一代的农村人口不再对土地依赖,奔向城市,让乡村失去了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而且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决定了未来乡村景观文化的走向。乡村景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一)乡村传统景观形式的消失中国散布着几十万个数量巨大而寻常的村庄,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绵延不绝、代代相传的农耕文明和丰富的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聚落中的景观,大都是一些寻常的元素:宗庙、祠堂、风水林、老街、磨盘、篱笆墙对于外人,这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内容。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这些普通的元素构成了人们对于这个空间的“场所精神”的认同。宗庙、祠堂是村民们追思忆古、缅怀先人的地方,在那

3、里他们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源和流。风水林是村落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是对未知超自然的力量的敬畏。老街、磨盘、篱笆墙则是村民世俗生活的场景,生活的悲欢离合都要在这个舞台中展映。然而,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乡村景观元素,却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并淡出人们的记忆。有一些乡村景观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民居及其环境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存形式也不是历史积淀的最终结果,它们仍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但是有些形式的消失却是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大批承载着浓重乡村文化价值的传统院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冷漠的白瓷砖和艳俗的卷砸门凑成的空洞的水泥盒子。为了表明乡村向着“更文明”的生活迈

4、进的决心,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寺庙、宗祠、风水林也被义无反顾的推导和铲除。甚至为了节约土地,象征着家族血脉传承的祖坟也被夷为平地。(二)精神家园的消失与文化的丧失乡村景观的消失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消失关键是乡村人的情感依托载体的消失引发的心理失落和价值文化的丧失。城市化的推进在导致乡村景观渐次消失的同时,直接导致了具有千百年传承性的乡村景观文化的断裂和消失。对于一直在乡村生活的农民来说,熟悉的元素和符号在生活的消失,意味着他们的所熟悉的生活舞台也发生了变化。农民不再是自己所居住环境的主人,他们的生活也被从新设计和规划,而生活着一种被有形和无形的指挥棒指导着的生活。对于新一代的农民来说,由于受到消费

5、主义和城市化的直接影响,他们在城市中打工或有打工的经历,自身已经经历了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对于土地已不再有依恋和感情,实际上他们也不再指望土地作为他们生存的基本资料来源。乡土性已经从他们的心性中剥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心智、观念和气质等都不再与父辈相同,“农民”只不过是因为户籍制度强行绑架在他们身上的一个符号。这一代人实际上是农村的青壮年一代,也是农村发展历史中,最有知识、文化和活力的一代。乡村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本应有更大的发展和振兴。但是历史发展到现代,却没人愿意接过这个接力棒。如果说某一处乡村景观的破坏和消失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得到修正和改善的话,那么乡村景观文化传承的主体-人,一旦对乡村失去兴

6、趣和感情,则会不可逆转地导致乡村景观及乡村文化的整体断层甚至永远消失。乡村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三)经济发展带来了建设性的破坏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交通优先的策略在带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乡村景观带来了极大地负面作用。大尺度的、片面追求便捷的交通将原有乡村的肌理生硬地切割,农作物、绿色林地也因让位于交通而减少。在农村新区的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农民们被集体迁徙到规划的新区。由于没有理解当地的地形、水系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很多新农村片面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民居”和平整宽阔的道路取代了原有村落错落有致的有机布局,乡村俨然是工业园区的生产车间。

7、这样的建设导致了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特征消失殆尽,在乡村聚落中出现了严重的“景观污染”和“千村一面”的现象。旧有的邻里关系消失了,以往的生活、生产、交往的多功能合一的社区景象也荡然无存了。乡村在新的规划和样式中,失去了活力与激情。未来乡村景观发展的几点建议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既不是对传统一成不变的因袭,也不应成为城市拓展的附属,而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地继承和发展。在对目前乡村景观文化的特征和缺失进行认识和评定之后,我们需要对乡村景观发展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一)自然与环境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流水、葱绿的山林这些优美和谐的自然元素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本。尤其是在城市环境被污染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

8、乡村里和谐自然的环境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乡村景观是在传统风水观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的和谐的人地关系,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生态文化。这是乡村景观中最为珍贵的要素和品质,乡村需保留住这一文化主题精髓。(二)尺度宜人现在乡村的工程建设多是依照城市的建设标准建成,乡村缺乏自身建设的标准。而城市的人口比较密集,所以在规模尺度等方面要比较大,导致很多乡村空间的建设缺乏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大尺度建设的民居和街道会失去其宜人性,失去人与人交往的需求和欲望。依据小尺度建设的乡村景观更符合农民的心理感受,并且也会提升整个乡村的可识别性,从而让乡村在渐变发展中保

9、持独特性。 (三)通过公共空间的保留和创造,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提高邻里关系尽量保留旧有的公共空间,例如井台、小卖店等,保持住这些公共空间的活力。井台是村民在旧时取水的地方,因为生活的需要、使用的频繁,往往成为村落中最具活力的交往中心。村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井台边取水,在井台边攀谈,甚至一些事关村落的大小事都要在井台边集体商讨。虽然自来水已经通到各家各户,人们也很少再从水井中提水,但是井台保留了村民畅所欲言和民主对话的传统,故此可以保留其成为村民闲谈小聚的场所。此外还要积极开拓新的公共空间,让农民在公共活动中,提高人与人交流的机会,构筑起邻里间互相关照的村落社区文化(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四)适度

10、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无可置疑的是,他也会加速对乡村景观和当地民风、民俗的破坏。这就需要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引导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如何保护乡村文化,梅岚瑞与前法国农业发展联合会主席萨伊夫有相同的见解-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与乡村文化有紧密的联系。”萨伊夫称,通过旅游业可将乡村文化充分挖掘并发扬,保留乡村文化特色,使农村形象增值,农产品也可借助旅游拓宽销路,还能带动农村人口就业。结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勤劳的中国人民已创造了巨大的农耕文明。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大量的人口聚居在农村。他们生活在农村,他们

11、创造了丰富的乡村景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植在农村,中国乡村景观在满足人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需求之外,追求人与环境的更高一层关系-和谐。但在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现代运输和旅游扩展、商业渗透的过程中,农村景观文化出现了分裂与断层,田园乡村景色被侵蚀,很多农村建设以保护的名义却直接产生了建设性破坏结果,对乡村景观文化缺乏理解和前瞻性。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大部分的年轻一代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不再依赖于土地。农村失去了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而这一团队的价值决定着未来的乡村景观及其文化。因此,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和更新问题,会对中国的城乡发展向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参考文献:1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12):810-8172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1(1):102-1073刘沛林,申秀英.诗意地栖居:和谐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境界J.求索,2005,(12):52-54薛冬岩,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孙庆久,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