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原因考.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0808069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原因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原因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原因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原因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原因考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山西巡抚蔡懋德在抵抗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渡晋北上的过程中,自缢于太原。由于其在担任山西巡抚期间驻守平阳,后还师太原,致使山西全陷,包括明史在内的官方史料和明季稗史,都给予苛责,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通过对明末相关史料中关于蔡懋德的记载进行梳理考证,以期了解其在甲申之际的活动轨迹。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山西巡抚蔡懋德撤守平阳,北上太原。蔡懋德撤离平阳后不久,李自成大军东渡黄河,攻占平阳,随后占领太原,并于次年推翻明朝。从时间关联上看,蔡懋德撤守平阳成为明王朝迅速败亡的重要诱因。有鉴于此,后世许多史家批评蔡懋德撤离平阳的行为,并把蔡懋

2、德的撤防行为看作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对蔡懋德的研究仅见陈支平、刘婷玉的明末蔡懋德事迹考辨(明史蔡懋德传)补正一文,该文发表于明史研究2010年第十一辑。在该文中对蔡懋德的改姓经历、性格特征和任职山西的事迹进行了考辨,对明史的记载进行了补证,但对蔡懋德的生年缺乏研究,对蔡懋德返旆太原的深层原因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蔡懋德在平阳驻防情况以及撤守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以期深化对明末山西历史的研究。蔡懋德生年及升任山西巡抚原因探析蔡懋德,字维立,号云怡,江苏昆山人,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九日。关于蔡懋德的生年,清朝官修明史没有记载,但明末清初的历史文献有一些

3、记载,比如,魏禧所作明右副都御史忠襄蔡公传中载:“公生万历丙戌九月九日,”抱阳生所作蔡忠襄公懋德小纪也记蔡懋德出生于万历丙戌九月九日。由此可知蔡懋德生于万历丙戌年,即万历十四年(1586年),而蔡懋德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初八日自缢殉节,去世时的年龄应为五十九岁。但是明季北略?蔡懋德太原死节记载:“(蔡懋德)万历丙午举人,时十八岁耳。”万历丙午年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据此推知蔡懋德应生于1589年,也就是万历十七年。这就是说,关于蔡懋德生年,明末清初的文献有两种不同记载,究竟哪种记载更为可信?我认为魏禧的记载应该比较准确,因为魏禧与蔡懋德二子方嬉、方炳为挚交,又尽读蔡懋德所作之

4、书,所以魏禧对蔡懋德生年的记载应该准确。明季北略中仅载蔡懋德中举的年龄,没有准确记载蔡懋德出生的年份,故不予采信。蔡懋德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职杭州府推官。夭启年间,因治行卓异,蔡懋德被召入京,历任礼部仪部主事、祠祭员外郎。因为蔡懋德不交结同乡首辅顾秉谦,也不依附阉党势力,所以他屡遭排挤。崇祯初年,蔡懋德升任浙江右参政,他设计将太湖巨盗屠阿丑擒获,获得“懋德知兵”的称赞。因平盗有方及多年在外供职的经历,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崇祯帝提升蔡懋德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在赴任前,“帝问其何以治山西盗贼?对曰:盗之起皆由民穷,臣任抚绥,当使穷民有饭吃耳。然爱民先察吏,察吏莫先臣自察

5、,愿正己率属,俾民不为盗。而臣无可见之功,不愿杀害百姓,以成一己之名。”崇祯十五年春,蔡懋德抵任太原,并在府衙门前题“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八字,时刻劝勉自己,兑现赴任前对崇祯帝的承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蔡懋德正直耿介、不阿权贵,在升转巡抚之时,他本可避祸趋福,转任浙抚,却放弃转升之机,远赴山西。据魏禧所记“会浙江、山西巡抚缺,两省士大夫皆欲得公,然山西危疆,浙内地,非奥援不可得。有欲贷公金以赂政府者,公不听,遂奉巡抚山西命。”时人陈正龙在与蔡懋德来往信札也言及此点,“浙民无福,晋民得天,总属王民,亦复伺恨?又或者浙远而晋近,天将留祖台于神京之侧,拥护吾君。读召对记,语语是平日心中欲为之事,今日

6、身上必行之事,固宜感动。”不难看出,山西地处危疆,蔡懋德廉洁自守、甘冒风险选择上任,实属不易。而其友陈正龙对蔡懋德抚晋一事虽温言劝慰,但言辞之间更多的是钦佩之情。蔡懋德撤离平阳原因探析由于蔡懋德早年曾多在地方担任要职,并有屡次平盗的经历,因而在赴任之前,崇祯皇帝特赐召对,并赐馔及银币,以示宠渥。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蔡懋德抵任山西后,针对山西局势破败的情况,他积极着手整饬,开讲会、察官吏、捕盗贼、抚叛兵,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山西官员因循成风的倾颓局面。此时“闯贼已陷河南,将窥秦晋”,山西与河南隔河相望,晋南地区岌岌可危,起义军随时有渡河北上入犯山西的可能,蔡懋德于是移师平阳,以便指挥平阳防

7、守事宜。驻师平阳时间考。据明史载:“十六年冬,自成破潼关,据西安,尽有三秦。十二月,懋德师次平阳,遣副将陈尚智扼守河津懋德以疲卒三千,当百万狂寇。”从上述记载看,蔡懋德南下驻师平阳的时间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但是,这一记载是不准确的。平寇志载:“(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壬寅(十二日),高杰至绛州,山西巡抚蔡懋德招杰兵共击贼王老虎,大破之,获步骑万人。”从地理位置看,绛州属平阳府,在平阳之南。崇?十六年十一月,蔡懋德会合高杰部将聚集在绛州的贼寇剿灭。因而,我们可以初步断定蔡懋德到达平阳的时间不迟于十一月。石匮书后集的相关记载也可佐证蔡懋德南下驻守平阳的时间早于明史所记载的“十二月”,如蔡

8、懋德列传载:“至癸未(崇祯十六年)夏,方撤防四省。及秋而闯贼临河矣。(蔡懋德)拜疏南驰,驻防蒲泽,会督师孙传庭以数十万众败于潼关,三秦瓦解。”由此可知,蔡懋德驻防蒲泽的时间应当与孙传庭败于潼关的时间相近。而流寇死事诸臣列传中载:“十月,贼一只虎陷阌乡,趋至潼关,获督师大纛,贼以纛绐守关者,乘间突入,潼关陷传庭没于军中,失所在。”据此可以判断,孙传庭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兵败被杀。那么,蔡懋德南下驻防平阳的时间很可能在崇祯十六年十月,而非明史所载的“十二月”。明史虽然为官修正史,但“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杂众手而成之”。相比而言,平寇志和石匮书后集的成书年代早于明史,而且张岱和彭孙贻身

9、处明清鼎革之际,经历了明清易代的这段历史,作为亲历者,二人著作的史料来源与采撷要比明史更为原始、可信。 平阳府为晋南要地,它“南通巴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蔡懋德驻守平阳既可以防河于北,阻遏河南农民起义军对山西的窥测,又因平阳以西,以黄河为天堑可以阻止李自成出关抢渡。蔡懋德南下驻守平阳之前,就根据山陕之间沿河的地理形势,对李自成起义大军可能的入晋路线作出预测,“下流则由蒲坂趋平阳;中流则由延趋汾、晋;上流则由楼烦趋宁武。”因此,他与镇守宁武总兵官周遇吉商议,沿河分兵扼守,防止起义军渡河入晋,这点建议得到周遇吉的首肯后,蔡懋德将防河计划致书朝廷,“贼众而攻,我散而守为本策,命周遇吉扫

10、宁武之众,率宣、云诸将,以兵拒之于河。”。由于蔡懋德的防河计划需要藩王的财力支持,而封藩平阳的西河郡王和交城郡王因王府财匮而暗中掣肘,蔡懋德的防河计划因缺乏财政支持而难以落实。虽然蔡懋德制定的防河计划落空,但是李自成大军进攻山西的脚步并没有放缓。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军攻陷潼关后,刘宗敏以“倡义提营首总将军”的名义向山西各府县发布檄文:自古帝王兴废,兆于民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特遣本首于本月二十日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分路进征为前锋,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所过秋毫无犯。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

11、相拒,许尔绅民献缚,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兵共抗,玉石不分,悔之伺及!按檄文所言,农民起义军军号称五十万,而驻师平阳的兵力仅为三千,负责平阳守卫事宜的山西巡抚蔡懋德不得不改变之前的分兵防河的计划,提出合兵进剿的建议,他于是急忙上疏求援,“贼势猖披,畿辅阽危,万难画界自保。今日之失,正在贼聚而攻,我散而守,是以处处无坚城也。请发禁旅,并调真、保大营,宣大二抚与臣合兵,尚可背关一战;否则畿辅以西恐成破竹之势矣!”但是,蔡懋德奏请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不仅宣府、大同两地的援兵未至,就连邻近的真定、保定的兵力也未向平阳聚集。蔡懋德的上疏之所以未引起朝廷对平阳防守的重视,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央与地方信

12、息传递滞后;二内阁大学士和兵部官员为逃避弹劾而故意隐瞒军情。山西战局形势瞬息万变,中央对平阳防守的忽视,使得蔡懋德的防河计划流于空谈。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之际,作为山西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蔡懋德,面对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积极部署防河事宜,并亲赴平阳指挥军事作战,依靠所属三千弱卒,苦力支撑山西战局,“公独立支吾,以三千弱卒,当数十万强寇,日往来奔走于二千五百里之间,惟以精忠至诚感动将士,犹败贼于大庆渡,再败之风陵渡,三败之吉乡渡。贼屡犯屡却,坚壁守着四阅月。”山陕之间二千五百里河防,蔡懋德在内无外援的情况下,仅凭一己之力多次击败起义军的窥渡,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

13、山西倾颓的军事局面。还师太原考。明亡前夕,农民起义军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之时,蔡懋德返旆太原,随后李自成大军占领平阳,攻克太原,并于次年三月攻陷北京。因此蔡懋德撤离平阳,似乎成为导致明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明末清初的一些史学家对蔡懋德撤离平阳提出批评,那么蔡懋德为何撤守平阳?究其撤防平阳的原因,史料记载大概有三种说法:一为晋王手诏退保太原说;二为岁暮还师说;三为保德、岢岚告急说。持第一种说法者如明史:“时太原汹汹,晋王手教趣懋德还省。十八日,懋德去平阳。二十日,贼抵河津,自船窝东渡,尚智走还平阳。二十二日,贼攻平阳,拔之。尚智入泥源山中。二十八日,懋德还太原。”此外,明亡述略也持相同

14、的看法,“晋王以书促归太原,自成遂陷平阳。”许多历史文献都把晋王手诏蔡懋德还师太原作为其撤防平阳的原因,明通鉴和怀陵流寇始终录等均有类似记载,不再赘述。另外,明朝崇祯十七年的官方文献对蔡懋德撤离平阳的缘由也有所披露,据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十四日兵部为钦奉圣谕秦晋会剿事,保定巡抚徐标奏称:“贼十二月十八日从河津县地方过河,陷有数处,情形近真,该抚按一无确报,数不可解,防兵寥寥,抚按俱退而入省,以保护藩封为名。”该官方文件披露蔡懋德撤离平阳的理由是北上保卫晋藩。按照明制规定,文武官员战时擅自撤离防区是大罪,蔡懋德得不到晋王北上的手诏断然不敢撤离防区。因而,我们可以断定:一定是晋王先令蔡懋德

15、北上救护,然后蔡懋德才敢撤离平阳。出于避讳,兵部奏本没有明言晋王手诏蔡懋德北上,只是委婉地表述为“以保护藩封为名”。持第二种说法的史料是国榷和平寇志。平寇志载:“(十二月)戊寅,山西巡抚蔡懋德屯平阳,以岁暮还师太原,闯贼勒兵人山西。”国榷中也以岁暮还师太原作为蔡懋德撤离平阳的理由,但两书均缺乏细节描述,只以年关将近为由作为还师借口,难以立据,姑且作为一说。最后需要着重探讨的是第三种说法,即保德、岢岚告急说。持保德告急说的文献有明季北略、小腆纪年附考和石匮书后集,但记载均寥寥数语,如小腆纪年附考称:“以保德帅性急,(蔡懋德)归镇省城。”石匮书后集载:“至冬保德州告急,(蔡懋德)驰归省,守城。”徐

16、鼐与张岱为修养极高的史学家,在采撷众多文献中仅用数语便下结论,其原委参考当时奏本即可印证。据时任宣大总督王继谟奏本兵部为飞报河东紧急贼情事载:“流贼于本月(该月指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已过河东、保德州地方等保德居民遥见隔河鹤哄传。”据上述记载,保德州已在十二月初十为起义军所扰,由此可见徐?与张岱所言不虚。保德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界大山与岢岚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府谷相望,北与河曲接壤,南与吕梁兴县毗连。由于保德州三面群山为之屏障,一面大河为之襟带,位于晋藩北部,一旦保德州陷落,晋藩也就无险可守,岌岌可危。出于自身安危考虑,“晋王手教趣懋德还省”是出于自身安危考虑,?是蔡懋德还师太原的深层次原因。持岢岚告急说的史料有甲申朝事小纪、绥寇纪略和魏叔子文集。其中以抱阳生的甲申朝事小纪为代表,其文载:“贼初破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