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0755364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_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岳麓版必修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结合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重大事件,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等。2运用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搜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知识点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清政府对进行改革。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2)特点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长袍马褂与并

2、行不悖。(3)影响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不缠足运动兴起原因:西方的影响;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表现: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有为、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以不缠足为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3)评价“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色彩。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完成时间较晚。革除了社会陋习,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预习评价】1(判断)沈从文说:

3、“服饰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符号。”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产生了中山装和改良旗袍。()2(判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没有在全国大规模推行。()3(思考)中国古代人们笃信儒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训,但民国初年却兴起了剪辫的浪潮,请你试分析剪辫令颁布的目的。试答:知识点二报刊与电影1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概况(1)出现时间: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发展历程太平天国起义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观念。1872年创刊的成为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

4、之先河。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的影片。(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摄制完成。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预习评价】1(判断)新文化运动以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判断)1905年拍摄的电影定军山,它标志着电影开始传入中国。()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简化(1)变化:民国之初,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等礼

5、节。(2)意义:显示出等文明精神。2婚姻的变革(1)原因:和国民革命的洪流。(2)特点:主要发生在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丧葬礼仪(1)表现: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2)特点:厚葬风气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4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影响下发生的。(2)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3)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预习评价】1(判断)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各地区之间是比较均衡的。()2(判断)

6、清末民初,因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开来,并为中国广大青年普遍接受。()3(思考)夏津县志载:“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材料描述的情形开始出现于什么时候?试答:误区警示 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西方服饰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中山装的造型。图示巧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名师点拨 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审美标准,“断发”、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知识拓展 报刊、影视的发展给人们的

7、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图示巧记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误区警示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然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又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变迁的结果。误区警示 近代社会习俗风尚变化最大的时期不是鸦片战争以后而是在辛亥革命以后。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风尚的变化仅仅局限在东部沿海的通商口岸内。近代社会习俗风尚变化是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加快了习俗风尚

8、习惯变化的速度。习俗风尚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图解历史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1)西式服饰传统军服民国政府(2)西服革履(3)中山装2.(1)清政府辛亥革命(2)民主平等康有为新学堂(3)政治预习评价1.2.3.去除旧俗,更是向清王朝和封建传统挑战,做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的公民。知识点二1.(2)新闻申报维新运动2.(2)定军山(4)歌女红牡丹预习评价1.2.知识点三1.(1)握手(2)平等、自由2.(1)新文化运动(2)通商口岸3.(1)19世纪4.(1)民主思潮(2)人文精神预习评价1.2.3.中华民国初年。主题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史料探究1中国近代社会

9、生活变化的表现史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中餐西餐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注:注意从表格中内容所体现的不同生活领域分析。思考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答案方面:服装、饮食、交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史料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

10、年社会生活变迁注:表明中国的社会生活深受西方的影响,出现了中西结合的情况,但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特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答案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因素:西方殖民侵略,西式建筑的传入。史论形成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趋势和特点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3)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2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3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

11、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主题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史料探究1日常礼仪的革新史料思考据史料指出礼仪有何革新?民国时期的礼仪革新有何积极作用?答案革新取消了原来的跪拜而代之以鞠躬、握手;出现文明、简约的婚礼。作用:(1)废除了旧的礼仪制度,代之以新的礼节,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2)取消了旧式的称谓,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传播平等的思想观念。(3)新式礼仪的出现也有利于对外交往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12、。2婚姻观念的变革史料蔡元培的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注:可依据所体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思考史料印证了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答案由旧式婚姻到中西合璧,再到完全新式。3社会习

13、俗变革的原因史料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注:所谓“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是一种独立、开放的精神,具体说,就是容易与人合作,但不容易被奴役。思考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国范儿”产生的时代背景。答案政治:民国建立,临时约法的影响,君主专制的结束;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深入(或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

14、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西化。史论形成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