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0741900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26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eb 2007 Volume 4 No 2 Serial No 27 美中教育评论 US China Education Review ISSN1548 6613 USA 1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 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 陆 洛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台湾桃园 32001 摘 要 研究者探讨文化对自我观念的影响 经概念分析建立了 个人取向自我观的概念架构 与 社 会取向自我观的概念架构 分别包含了自我观中有关 本体性与结构性 及 功能性与运作性 的内涵 依此两套概念架构 研究者遵循心理计量的程序 编写了两套题库 另纳入其它相关量表 编制成正式问 卷 对台湾大学生及社会成人进行大样本施

2、测 以回收的 839 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 发现 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我观的心理内涵皆为四因素的结构 据此结果选题后 编制成标准化的 社 会取向自我观量表 44 题 和 个人取向自我观量表 41 题 初步分析已确认两份量表之各分量 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俱佳 社会取向自我观的四个分量表与既有的 互依我 测量间的相关较高 而个人 取向自我观的四个分量表则与既有的 独立我 测量间的相关较高 初步显示两份新编之自我观量表的区 辨及辐合效度亦佳 关键词 个人取向自我观 社会取向自我观 文化与自我 概念分析 实征测量 一 绪 论 在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中 自我 self 一直是一个相当重要且热

3、门的研究主题 这是因为西方的价 值体系一直十分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掌控及自我潜能的实现 如此强势的自我偏执当然会反映在心理学的 自我 研究中 但是 中国的价值体系并不强调个人去控制环境 表现自我 或实践潜能 而强调人境 融合 自我克制及顾全大局 因此 中国人关注的 自我 层面或许与西方人不同 且在这些受到关注之 层面上的分化 理解与感受也可能与西方人不同 易言之 自我 的研究必须回归到文化的脉络之中 从分析东 西方文化对 自我 的不同建构着手 始能发掘对理解中国人的自我有意义 有启示的研究旨 趣 心理学者在解析东 西方文化及其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时 大多以文化两分的系统 cultural dic

4、hotomies 为概念导引 而最常使用的概念系统可谓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了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套不同的文化征候群 cultural syndromes 或社会模式 统整了与某一社会中有关之规范 角色 类别 态度 信念 价值 认同和动机的核心议题 1 3 不论是文 化还是个人层次的分析 虽然各方理论家所使用的概念名称不同 着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历程各异 但都 肯定生活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各有其独特的心理功能模式 4 近年来 Markus和 Kitayama 5 所提出的 独立我 互依我建构 independe

5、nt interdependent self construals 在 自我 议题的研究上引起 了诸多回响 这一组文化两分的对比概念可视为在个人层次上与文化层次上的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相对 应 最近 杨国枢 6 重新统整 修正了他之前的 个人取向 社会取向 观点 7 提出了 华人自我四元论 意图建立一个华人本土化的自我理论 同时亦突显东 西方文化之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的差异在自我议 本研究由 国科会 资助 计划编号 NSC93 2752 H 030 001 PAE及NSC94 2752 H 008 002 PAE 特此感谢 作者简介 陆洛 博士 台湾桃园县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中

6、央大学副教务长 研究方向 心理学 组织 行为学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 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 2 题上的表现 从后设理论分析 meta theoretical analysis 的角度观之 不论是 独立我 互依我建构 还是 华人 自我四元论 共同的预设都是 1 在不同的文化中 人们对 自我 的基本看法 自我观 是迥异的 大量的人类学资料可支持此论点 8 9 2 如此迥异的 自我观 源自不同文化所拥有的基本 人性观 的差异 10 11 在较晚近的论述中 Markus 和 Kitayama 12 从对比东 西方文化对 何为人 What is a person 的看法出发 提出与两大文化传统对应的

7、两种人性观 即 独立 互依的人性观 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 views of human nature 12 70 再进一步以 存在之道 ways of being 12 71 的概念引出两种 自我之道 self ways 12 71 其所指的是 每个文化与社会团体在每个历史阶段所特 有的社会文化参与的模式 或曰作为一个人存在于世的特定模式 12 71 本文所谓的 自我观 self views 同样是对 何为人 的响应 即指各个文化或社会团体之成员所特有的对 自我 的看法 其与此团体 所生活的历史 文化 社会脉络息息相关 主要包含了一整套与自我有关的 统整的想法或

8、信念 及与自 我相关的行为实践 故本文所指的 自我观 较之 Markus 和 Kitayama 12 对 自我之道 的定义更为具体 明确指出其范畴应包含与 自我 有关的想法 信念 和行为 本文所指的 自我观 也可视为将杨国枢 的 6 7 个人取向 社会取向 概念具体落实到 自我 的内涵分析上 简言之 自我观是文化特有 culture specific 的自我观念 idea of the self 即对 自我 的想法 信念 及行为 在本文中 我们将对比两种基本的自我观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 前者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孕 育而成 也在现代的西方社会 如北美 欧洲社会 中最为彰显 后者则在中华文化传

9、统中源远流长 也 依然普遍存在于现代主要的华人社会 如台湾 中国大陆 香港 新加坡 中 我们将先分别解析西方与 华人文化传统下的自我观内涵 再阐述在西风东渐与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之中 当今台湾华人兼具个人取向 与社会取向之 双文化自我 bicultural self 的现身 以作为实征测量的基础 一 西方文化与个人取向的自我观 Bakan 13 从个体发展的观点认为 西方人倾向朝着提升人类主宰性的方向发展 因而强调自我主张与 扩展 追求支配与权力 突显差异与独特 并执着与他人分离 却压抑了人类本性中共生的一面 也就忽 略了与他人互动 合作 联合与结盟的需要 Geertz 14 以西方人的观点 对自

10、我做了一个最为鲜活的描述 他形容人是 一种有界限的 独特的个体 多少整合了个人的动机和认知 是个人意识 情绪 判断和行 动之动态中心 组织成一个有别于他人的整体 且与其社会和自然背景皆是对立分离的 14 48 这样一个 把人看作是有界限的 统合的 稳定的 自主的 以及自由之实体的观点 正是 Markus 和 Kitayama 所说 的 独立我 5 独立我是典型西方信念下自我的特征 寓居于个体之内 且相信每个人的属性结构都具 有整体性与分离性 杨国枢 4 把西方个人主义的自我称为 个人取向自我 意即自我主要是由个人所珍视的内在属性所组 成的 其核心是真实的自我 true self 包含了人类共有

11、的 及个人独特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能力 潜能 及倾向 这样的自我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自我 在杨国枢 6 最新提出的 华人自我四元论 中 他认为现 代华人已具有了个人取向的自我 即 强调个人的自主 独立及自足 6 23 这是杨氏对 个人取向自我 之特征的界定 与 独立我 的特征类似 所反映的是一种强调独立 自决 self determination 主宰 mastery 与独特 uniqueness 的自我观 二 中华文化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 杜维明 15 认为儒家传统下的 人 主要被视为 关系中的人 relational being 而 他人的出现 在 儒家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15 233

12、 杨中芳 16 17 也指出华人自我有着许多深植于儒家文化传统 的特征 如 1 华人对自我是非常重视的 它是理想社会达成的工具 表现在 克己复礼 的道德实践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 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 3 上 2 华人自我是以实践 克制 及超越转化的途径 来使自我与社会结合 3 华人自我基本上可视 为一个不断向前进步 走向道德至善的过程 4 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 华人自我的界限不断的扩大 以 包含越来越多的他人 从这些都可看出 华人自我的特征与西方人是大不相同的 文化心理学的自我建构理论 5 认为 华人和日本人都拥有 互依我 互依我源自对个人与他人之关连 性与互依性的信念 这是典型东方自我的

13、特征 个人并非由其独特的特征来界定 而是由其社会关系来界 定 杨国枢 4 把东亚集体主义的自我称为 社会取向自我 意即个人的自我主要由其社会性与关系性的角 色 身份 地位 承诺 及责任所组成 表现为与之相关的想法 感受 意图 倾向和行动 杨国枢 6 在 最新提出的 华人自我四元论 中 认为华人的社会取向自我根源自华人与环境互动时的高融合 低自主 趋势 6 18 但不论是 社会取向自我 还是 互依我 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强调互依共生 角色责任 道 德修为 与顺应环境的自我观 三 两套自我系统的并存与现代华人的双文化自我 行文至此 我们是采用跨文化的对照来突显东西方自我内涵的差异 然而 在单一文化之内

14、 实征证 据也已显示 华人社会正呈现越来越多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的现象 18 陆洛和杨国枢 19 就有系统地整理了 在台湾所进行的华人自我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些研究的主题涵盖了几乎整个自我系统的运作 包括 自我 概念 自我评价 自我适应以及自我实现 共同的发现便是 现今华人确实同时拥有了两套自我系统 陆洛 20 在最近一项结合了理论分析 焦点团体讨论与深度个别访谈的研究中 提出了 折衷自我 composite self 的构念 用以描述当代华人正在发展中的一种全新自我系统的特性 折衷自我巧妙地整 合了传统华人的 关系中自我 即 互依包容的自我 与西方独立自足的自我的特色 对当代华人来说 过去遭到忽

15、略 甚至压抑的独立自我 现在却可能在某些生活的场域中 例如 工作场合 得以培养 发 展 扩充 甚至受到重视 对生活在台湾的华人来说 以整合独立自足自我与互依包容自我的态度 来处 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冲突 很可能是最好的适应方式 这样的一种折衷自我 正可同时表达人类基 本的个人 独特性 uniqueness 与人际 关联性 relatedness 的双重需求 4 可以说是一种包含了传 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基础的双文化自我 bicultural self 19 现代华人的双文化自我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在实征研究上也已累积了相当丰富的支持性证据 6 19 笔者同意 Markus 和 Kit

16、ayama 5 的观点 自我观 在调节各项心理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5 225 又如 前文所言 现今华人既已同时拥有了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两套自我系统 则系统 全面地分析个人取向与 社会取向 自我观 的概念内涵 并有效地测量之 已是当务之急了 此即为本研究的两个具体目的 一 是 对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我观进行系统性的概念分析 整理出有关两套自我观内涵的概念架构 以界 定自我观的大致理论范围 二是 依据这两套概念架构 遵循心理计量的程序 各自编写题库 经大样本 施测后 以统计分析法选择题目 编制标准化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我观量表 并初步检验其信 效度 以奠定后续研究的理论与技术 工具 基础 杨国枢和陆洛 21 也曾按照相同的研究程序来探讨个人取向与 社会取向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 这样的心理计量取向 psychometric approach 不同于一般 假设 检验 的研究典范 较适用于探索性的研究 特别是在概念范围大 实征数据少的情况下 概念分析及概念架构 的提出可保证工具编制时不致有严重的疏漏 是以周延性为最高原则 四 自我观与其它相关概念之异同 在此宜先说明 本文所称之个人取向和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