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070036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角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西文化差异:以语言(文字)为视角汪德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现代科技教研部,长沙 410006)摘要:中西文明有着很不一样的传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很多学者已经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环境等角度进行的全面的阐述。本文则是从语言(文字)着手,因为文字代表着一个特定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环境最终还是通过文字(思维方式)影响群体发展的,而思想文化、政治体制最终还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更好的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质,从而为中西文化交融提供新思路。关键词:语言(文字) ;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东西方文明有着自己的文化精神,这种不同的文化精

2、神引导着各自的群体朝着自己特有的方向发展,在古代相对隔绝的环境下各自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此之间虽有交流但很有限基本处于独立状态。直到近代的全面冲突、交流,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东方文明显得软弱无力。最后,不得不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才得以自立、发展。这种差异是存在的是明显的,在中世纪是中华文明辉煌的时候,就在那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西传使西方文明由此而大步前进。关于这一切,中外学者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环境等角度进行的全面的阐述。这些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涉及的是一个群体而没有细化的到个体,所以本文特从东西方文化的载体语言着手进行分析,因为语言虽是群体所共有但离不开个体,是由每一个体表

3、达出来的发出声音或文字表达。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而西方虽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但都是典型的字母文字。一、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我们人类的一切理论都来自于现实,也就是我们的大脑通过躯体的五觉即嗅觉、听觉、味觉、视觉与触觉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可以设想当人出现在地球上以后,我们的五种感觉也就相应的存在了,这一点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各种高级哺乳动物身上得到验证,它们也有视觉,会用嘴巴发出声音,也会使用它们的四肢。我们人类刚开始也是没有语言的,语言也是人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化来的,准确地说是人脑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人脑与躯体共同进化而来的。当然为了维持生存也就是维持体内的相互作用必须要吃、

4、穿、住就是我们都会感觉到的那种饥饿感和冷热感等实在的感受,在这些感受的促使下肯定会去寻找食物和衣物等就必然发展了一些实用技术,如打猎、采集、用火等技术。在人类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就是大脑进化到一定阶段以后,才有了思维我们的逻辑思维就是一种语言思维,所以人类逻辑思维的开始也就是口头语言表达的开始。面对茫茫星空产生了一种恐惧感,然后产生了心目中的上帝或神而对它有一种摆脱不掉的敬畏感,这个上帝或神是无法想象和捉摸的,它的原型就是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因为它是那么的神秘看得很模糊又没有声音更是触摸不到,人类的原始宗教就是各种模糊感受导致的恐惧感,一开始并不能具体的设想,在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脑才有

5、了所谓的想象力也就是能过对视觉感受进行描述,这是绘画、文字产生的前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语言文字的出现,语言文字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思维,是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了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形式,这种新形式的出现是在已有的一切相互作用形式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最直接的就是在视觉多样性和听觉多样性的基础上的突变,是它们之间及各自复杂的相互作用出现了一种无序状态而产生了新秩序也就是产生了新的相互作用形式。语言文字代表的就是人类的思维,语言文字是不断变化的,从简单慢慢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越来越远离我们的视觉也就是越来越抽象。语言的进化也就是意味这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变化,人就是人脑变得越来

6、越聪明。思维与语言文字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不同的语言文字也就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思想,文化的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以及一切文明形式的不同。二、由环境到文字再到思维方式(一)中华文明之源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中华民族的起源在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只是在远离海洋的黄土高原活动慢慢的朝着海洋扩展的。所以中华文化是属于大陆文化。而大陆文化就是生成空间为陆地,陆地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由于受到上述地理环境的作用,东方人更关注的是整个视觉感受物也就是

7、距离更远一点的视觉感受而不是近距离的,所以它们的视野广阔容易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却是很模糊的。只能从视觉上模糊的感受,无法触摸,无法从各个角度仔细的感受近距离的具体实在。所以她容易产生模糊的整体思维,无法形成具体的理论,而只能提出更具有辩证思维的模糊理论,是无法具体操作的也就是没有严格的形式逻辑性,但却具有弹性而不易极端化。这一点可以用中国的文字即汉字进行说明,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用汉字表达各种思想及事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极大的受到情境和接收着心境的影响,就是一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情境及接收着的心境下其意义是不的一样。所以就导致了所谓孔子之言常有而孔子之行未常有。(二)西方文明之源无可辩驳

8、,西方文明与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希腊的历史起源于爱琴海区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古希腊的早期文明是在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尼罗河流域两大东方文明的照耀下诞生的新型文明。自爱琴文明形成以后,爱琴海与希腊半岛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古希腊文化区,它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源泉。在古希腊文明时期,希腊本土和爱琴海诸岛各自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城邦小国,始终未臻统一,但在民族、语言、文化、风俗方面却较一致,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成为了希腊民族的标志。它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希腊先哲们,由于上述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关注身边的东西,那么这

9、就更加清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近距离的观察,还能用躯体触摸到,但这样也有局限性视野狭隘,只看到部分而无法看到整体,所以就容易出现局部思维,而形成具体的理论,但这种理论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关注的是某个具体的东西,因为从视觉上看还有其它的存在,它们的理论据有操作性也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为是具体的实在的,但也容易极端化,所以西方更容易产生具有实在内容的自然科学。这一点可以由古希腊的文字进行阐述,希腊文字是由几十个字母组成的是典型的字母文字是现代西方字母文字鼻祖。用字母文字表达各种思想及事件更具有严密性和精确性,如形式逻辑就是建立在希腊字母文字之上的,它就是一种严密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精确

10、性。由此表达的思想及事件是很严密的,在任何环境及不同心境的人那里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是无法被随意曲解的。(三)轴心时代的分化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思维必需回到轴心时代,也就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起点。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他认为在公元前 800 年到 200 年, “我们同最深刻的历史分界线相遇” ,“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 。 1 轴心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打开了通向现代文明的大门,但也束缚了我们的思维,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我们已不能沿着他们开创的道路走下去了,已经没有路了,必需静下心来认真反思那个构建起现代文明大厦的根基:那个时代建立

11、起来的东西方文明的思维体系是建立在早已诞生的人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没有现代科学,就不可能意识到,宇宙的进化历程及他们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进化历程,语言的进化是受环境制约的,这是他们无法意识到的,所以他们的思维肯定受到语言的束缚,也就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文明的出现并独立发展(也有一些交流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近代大范围交流的开始。东西方文明差异的核心在语言文字这是由外在环境造成的,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字是字母文字而中国文字是象形方块子,语言文字是经过人的视觉和听觉传播的,文字的意义就是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了,即语言的意义就是将听到的与看到的联系起来了,也就

12、是将声波与光波这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建立起了联系。字母文字是从音到形的,所以不管是希腊文、拉丁文还是英文,都是由一些字母排列组合而成。所以初学时就可以通过熟记那些字母就可以通过读音写出相应的文字,更具有抽象性就是远离视觉,所以西方人更擅长抽象思维也就是听觉思维或是还原思维,西方科学文化中对世界和谐统一简单性的追求就是其字母文字的必然结果,显而易见西方的字母文字所表达的一切基础只是几十个字母,几个字母组成一个单词,然后由一些单词组成一个句子,由一些句子表达一个思想、一个理论,最后组成西方文化,可以看出西方浩瀚的知识体系及文化其基础却是简单的几十个单词,那么这个极其复杂的宇宙的基础难道不是简单的统一

13、的吗?这就是西方科学文化精神之所以产生的根本所在。而象形方块子是由形到音的,形声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读字读半边,所以汉字非常多,认识起来很困难,读起来就更困难,也就容易导致同一个字却有不同的读音,这在字母文子是很少的,但能从视觉上感知某些词其含义具有相关性,如带有土字旁的字:壤、地、城都是跟土有关的,而字母文字是不能的,比如英语中表达桌子的词就有好几个如 table、desk 等这些词只从视觉上是无法感知到它们的含义具有相关性的。这种文字离视觉更近一些也就是抽象性小一些,所以中国人更擅长形象思维也就是直觉、整体思维。由于思维的差异就导致了在轴心时代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精神支柱具有不同的风格。在

14、东方文化里,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强调的都是内省即关注人本身注重自我修养,追求所谓精神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物质的东西。而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外在的,探求外在的自然,更注重物质的追求。这也就导致了在相对独立的时代,东方和西方朝着各自的文明轨迹前进,创造出各自的文化有辉煌也有失落直到近现代的全面冲突和交融。三、东西方文明发展解析东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在内,都是一种内省文化,就是强调关注人本身,也就是自我管理,加强自身的各种修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具体如儒家的修身养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道家的顺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追求,佛家的禁欲,苦修求佛的理想。最后出现的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宋明理学,无不深

15、刻地反映了这一内省的品格。这些的主要精神都是追求自我的身心和谐,其反映了的是“人脑”与我们躯体的相互作用,而不太注重躯体以外的一切,也就是所谓的重精神而轻物质。东方文化的精神不自觉的把我们的大脑与我们的躯体分开了,而使人与自然的对立不那么明显没有极端化。根据大小宇宙理论,这是一条正确之路,因为大脑与躯体及以外的一切才最具有独立性的即只有感觉才是实在的,其它的独立性则是相对的是外在感觉所导致的。但它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人脑与躯体的相互作用只是大小宇宙相互作用的一环,它是离不开人脑通过躯体与自然之间的的相互作用的,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就是由于外在相互作用而导致形成内在相互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好奇及思考。

16、所以在东方其相互作用只停留在语言和不可琢磨的人的内在感觉,具有模糊性、随意性,很多感觉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不可能被绝大多人真正接受。虽然其方向是对的,但缺乏前进的动力,即太重视内在的修养而忽略了视、听、触、嗅、味等这些外在的感觉也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相互作用,无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即无法使生产力(科学技术)充分的发展。这个巨大障碍好比一座高大的城墙,需要巨大的梯子才能翻越过去,但是东方文化的内省精神无法造就这个巨大的梯子,只能造一些小梯子,所以就导致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无法再前进一步而停滞,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方文明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前进的方式是不可靠的缺乏合理的动力。而西方文化的精神是以古希腊文化为核心的,显然是一种外省文化,更关注的是人以外的自然,将人以及人的外在感觉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对立起来了,没有将人脑和人的躯体分开,是将它们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其出发点就已出现的一些偏差。它们更关注的是物质即更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视、听、触、嗅、味等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