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670373 上传时间:2020-04-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变形分析及对策 摘 要:目前,广州地铁建设正在向广州东部地区延伸,面对广州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殊性质,如何提前预防风险、科学推进工程的开展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花岗岩残积土的性质为立足点,通过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层中开挖的某基坑为例,对开挖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以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深基坑;花岗岩残积土;变形分析 1 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及工程特性 1.1 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和分布情况 花岗岩残积土主要为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节理发育,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云母以及角闪石,质

2、地坚硬,性质均一。但是因长石和云母具有节理,在热胀冷缩过程中,花岗岩表面容易产生裂隙,且因南方气候温润湿暖,雨量充沛,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占花岗岩主要成分的长石在水、空气等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和酸化,最终风化成土。花岗岩残积土通常表现为砂砾质土、砂质粘性土以及粘性土组成的混合体。 花岗岩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以及湘、赣一带。在闽、粤地区,花岗岩的出露面积占全国花岗岩总出露面积的30%40%。 1.2 主要工程特性 花岗岩残积土在天然状态下,强度较高,但具有如下特性: 不均匀性:花岗岩残积土的颗粒级配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即粗颗粒(粒经大于0.5mm)以及细颗粒(粒径小于0.005mm)的

3、颗粒含量较多,中间颗粒含量较少,由粗粒构成土骨架,粗粒之间主要由游离氧化物包裹以及填充实现联结,孔隙比较大。或来自原岩矿物性质,又具有砂性土的性质。且由于花岗岩中的岩脉抵抗风化的能力具有差异性,导致花岗岩残积土还具有显著各向异性,原生及次生结构面强度显著低于土体的强度。工程性质复杂。 软化性:花岗岩残积土中含有较多的可溶于水的游离氧化物,在土体中起胶结作用。当土体的含水量增加时,这些游离氧化物的溶于水,胶结作用丧失,土体强度随之降低,压缩性相应增大。 崩解性:经崩解试验研究,可知花岗岩残积土只需要在水中浸泡10min左右,就会快速地崩解,并呈散粒状、片状或块状剥落崩解的状态。 2 工程实例分析

4、 2.1 设计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某区间中间风井位于广汕公路北侧,也作为盾构始发井,结构占用公路北侧绿化带、辅道及空地。交通疏解后,围护结构距离公路最近距离为5.2m。 (1)工程地质情况描述。目前提供的工程勘探资料表明,场地工程地质相对复杂,基坑开挖所涉及到的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层、中粗砂层、粉质粘土层、花岗片麻岩可塑状残积土层、花岗片麻岩硬塑状残积土层、花岗片麻岩岩石全风化带、花岗片麻岩岩石强风化带。 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3m,基岩风化裂隙水发育。 (2)施工情况概述。中间风井平均开挖深度约达到20.48m,且基坑下方为花岗岩残积土,中间风井基坑内土方共计4层,从上到下层高依

5、次为4.23m、5.5m、5.75m、5m,基坑第13层土方开挖深度为1m16.6m,土方开挖工况统计详如表1所示。 基坑共计1040平方米,考虑到降水需要,基坑内共设置2口降水井,单口降水井降水范围约为200平方米。基坑共设置4道支撑,其中第1道支撑为混凝土支撑,第2道、第3道以及第4道斜撑为混凝土支撑,直撑为钢支撑。 基坑共设置8个墙体水平位移监测孔、4个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孔、2个立柱沉降监测孔、10个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计、9个钢支撑轴力计,另外还设置有墙顶水平位移监测孔、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孔、地面沉降监测孔、管线沉降监测孔、房屋沉降监测孔等,监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施工过程中,正值当地雨季,

6、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 2.2 监测情况及变形规律分析 2.2.1 墙体水平位移。 J05位于基坑东侧中部连续墙上,现以该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围护结构变形分析。基坑从基坑东侧土方开挖及支撑架设期间,其水平位移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由上述监测情况,可以看出:(1)在开挖第13层土方的过程中,J05所在的墙体在开挖面位置持续向基坑内位移,连续墙墙顶持续向基坑外位移,并且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地下连续墙在开挖期间变形速率及变化量不断增大。支撑架设之后,墙体变形趋于稳定。墙体测斜变化情况符合连续墙变形规律。(2)在开挖至最后一层土方时,连续墙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显示连续墙发生整体向基坑外倾斜的情况,且

7、在墙顶变化速率较大。结合支撑轴力的监测情况,第一道轴力以及第二道支撑轴力未明显减小,与此相反,最下面一道支撑轴力明显增大。通过与墙顶位移监测点监测数值进行对比,可判定连续墙出现踢脚变形。(3)基坑进行最后一层土方开挖至垫层浇筑完成期间,连续墙持续发生踢脚形变,且变化速率较大(一般为3mm5mm),至垫层浇筑完成后,连续墙踢脚变形速率逐渐趋于稳定(每天位移小于1mm)。 2.2.2 变形原因分析。根据连续墙变形原理和东侧基坑开挖时的施工情况,对上述墙体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连续墙出现上述变形的原因如下:(1)在开挖第1层土至第3层土体的过程中,土体的应力不断释放,但是在支撑未架设之前前,并没有

8、有效的措施为连续墙提供支撑反力,故连续墙不断产生变形。在支撑架设之后,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2)中间风井的基坑开挖深度约为21m,地下连续墙插入土体内的深度约为5m5.5m。当基坑开挖至最后一层土方时,受连续的暴雨影响,基坑内有较多的积水,基坑底部的7Z花岗岩强风化全土遇水发生崩解,土体强度迅速降低,导致土体主动土压力大于被动土压力,连续墙发生踢脚变形。(3)开挖时间正好为广州的雨季,受天气影响,最后一层土方开挖未形成24h连续作业,致使垫层无法在短时间内施作,基底长时间暴露。(4)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设置的2口降水井在不能满足基坑的降水需要,致使基坑内部分区域降水效果不明显,

9、土方开挖见底后,地下水从基底渗流至开挖面,加速了开挖面土体的崩解。 3 对策 3.1 水的控制 由于水对花岗岩残积土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层中开挖基坑时,应特别注意对水的控制。 对于地下水,根据地层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提前考虑地下水沿岩层裂隙向上渗入的可能,在开挖过程中采用分层降水、跟踪水位的方法进行。开挖至地下水位标高前的超前抽水时间不少于14天。紧密跟踪水位降低的情况,需保证水位应始终低于各层开挖面12m。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汇水坑应设置在基坑中部、远离地下连续墙的位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在连续墙的墙角位置积水,防止墙角土体遇水发生崩解软化的情况,以防止连续墙的变形。

10、在开挖至最后一层土方时,除采取井点降水外,还应在基底采用碎石盲沟进行排水,避免基底泡水软化。施工前应该查看近期的天气预报,选择在连续晴天时进行开挖。倘若无法避免时,应该在基底预留1m高土层,等待雨停及坑内明水全部抽除之后,再快速地进行开挖清底,并及时施作接地网、盲沟、浇筑垫层封底。 3.2 及时架设支撑。 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土体卸荷,对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影响较大。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严禁超挖。土方开挖时也应尽量一次开挖到位,并及时架设支撑或施作垫层封底,防止基坑临空面多次搁置,减少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 3.3 加强监测 在基坑开挖以前,应依据规范以及支护结构设计的有关要求,确定基坑监测项目的监

11、控报警值,并测得初始观测值,监测时间间隔应该根据施工进度适当调整。当测得的变形超过报警值或者监测的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当加密观测次数。当出现事故征兆时,则应当改为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信息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施工的方法。 3.4 提高设计标准 鉴于花岗岩残积土具有遇水易软化等特殊性质,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地质情况,适当加深连续墙的嵌固深度,增加垫层厚度及混凝土标号,必要时在垫层内设置钢筋,增加垫层强度,为连续墙提供支撑,防止墙体进一步变形。 3.5 加固处理 若连续墙发生踢脚变形时,应立即架设临时支撑以稳固墙体,采用墙角注浆加固处理的措施提高连续墙所受被动土压力,保证基坑安全。 3.6

12、 其他 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采用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的同时,往往会导致其周围地区地下水位也随之下降,土体中因失去水而被压密固结,最终导致周围的邻近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 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可对周围建筑物边上预埋穿透砂层的袖阀管,并进行跟踪注浆。但若遇到开挖面上部土体遇水崩解时,宜采用wss双液注浆设备对基底进行注浆加固,或采用在基坑周围增设回灌井的方式控制周围地层的不均匀沉降,将抽出的地下水通过回灌井点持续地再灌入地基土层内。 4 结束语 在文章案例中,面对风险,施工单位积极采取上述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基坑安全。在花岗岩残积土中开挖基坑时,应充分认识到地层的特殊性质,因地

13、制宜,积极预防,提前部署,密切关注水对基坑安全性的影响,应急措施应科学合理,将工程风险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12):2299-2304. 2李磊.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监控量测与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32(1):2684-2691. 3丁勇春.上海软土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变形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11):1871-1875. 4梁仕华,周世宗.广州东部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5,32(1):29-33. 5吴能森,赵尘.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分布及工程特性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3(4):1-4. 6刘成禹,张维泉.花岗岩残积土中浅埋隧道修建的主要工程问题J.铁道勘察报,2011(3):31-34. 7李书昌.花岗岩残积层特性对地铁深基坑的影响和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194-1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