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0659608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 孙立国 曲艳马艳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种养面积小,产量低,农业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加上信息不灵,科技含量低,经济实力弱,农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地位更加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由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

2、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市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入市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生活富裕的目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建设新农村,应当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搞好农业科技培洲,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科技文化技能,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往往结合合作社经营的项目,根据实际

3、生产的需要和农时的特点,通过室内讲授、科学示范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浓厚的学习兴趣,既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为广大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的有效场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最大的

4、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实行自愿加入,民主管理。每个专业合作社都要求制定合作社章程,理事会、监事会职责,社员代表大会职责,以及培训、财务管理、分配等制度,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集体管理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社员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每个农民都有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要求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监督的主观愿望和内在积极性,使得广大社员在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步增强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利于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更好地解决农业投入机制、土地规模经营、集体经济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诸多问

5、题 在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落实国家有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围绕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科学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项目和发展方向,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庆安县建民乡经管站、黑龙江省宝清县宝清镇经管站)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资金回流 李杰李季周之珉 一、资金回流农村需要完善信贷投入机制 农村资金的“失血症”,已成为农村金融的顽疾。按理说,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该是农民和农业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来源,但他们面临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因而有必

6、要改进商业银行的授信方式,改革信贷过度集权制,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业务能力和客户状况给予不同的权限,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改进博弈预期,使博弈次数向无限次演化。对于农信社,如果客户主体由农户转成“民办信用社”,交易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这里有效监管“民办信用社”和农信社对“民办信用社”的贴现是整个改革成功的关键。可以考虑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督农信社,而由农信社配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民办信用社”三层监管架构。另外,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信贷投入,重新担负起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产品深加工领

7、域等,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改为银行机构之后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贷款担保方式定位上,以质押和抵押小额贷款为主,适度发展保证和信用小额贷款:在经营方式上,以自主经营小额贷款为主,同时代理经营他行小额贷款业务,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 二、资金回流农村需要金融创新 由于农村需要大量小额贷款,所以要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成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便民金融机构,扩大小额存单质押贷款范围,增强对城乡社区服务的功能。国际经验表明,农村金融要取得成功,就要有一种与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与还贷机制,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可以通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甚至通过几户联

8、保等方式替代不动产抵押,这需要信贷员真正走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变单一的信贷金融服务为信贷、投资、期货等多样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变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金融部门的作用,要使财政和金融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三、资金可持续回流农村需要产业支撑 为稳定资金持续回流农村,首先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稳定性和收益率。要考虑到农户的投资行为也日益趋向于收益最大化原则下的选择与配置,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之所以很少进行生产性投资,原因之一是他们很难在生产领域得到合理的回报,于是往往选择存入金融机构或者放贷,这

9、不利于资金的持续回流。其次,要为资金持续回流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生产安排虽然克服了集体产权形成的“低效率”和“搭便车”,但无法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农户往往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投资,导致对投资的“减退效应”。所以我们要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一批适应市场、连接农商、农民受益的经济体。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财政局农经站、齐齐哈尔市衣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 当前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孙晓伟周晓华 农机化发展的水平是农业和农 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和重要标志。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业

10、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用尤为突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提高和装备的更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前的农机化发展并不是高速、高效的。这就阻碍了农业发展的步伐,现将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以下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服务产业化经营滞后 主要表现为缺少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健全的农机经营组织体系。农机服务组织在相关的农机销售、维修、燃油供应上存在着中间环节薄弱的问题。专业协会带动和专业市场带动不明显。农机服务产业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机生产经营者为基础、以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依靠先进

11、的科学技术,逐步实现农机的商品化、社会化。 2、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表现在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居多;人工操作机械多,自动化机械少,主机与配套机具比例失调,机具功能单一,机械利用效率低,生产率偏低。传统的经营模式造成作业形不成规模,农业机械作业局限性很大,进而整体功能发挥不合理。 3、土地性质和土地的田间改造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现有的大部分土地属分散经营,对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造成制约,绝大多数的土地田间改造跟不上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大面积的作业受到限制,发挥不出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特点,导致适宜于田间作业的大型机具的科研、开发较为缓慢。 4、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12、络在解决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封闭性、滞后性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新产品的示范、农产品的销售、农业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有许多部门还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甚至有的办公条件根本达不到信息化的要求。 5、农机市场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较差 农机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泛滥,部分商家以次充好,农民贪图便宜,受损失后农民维权意识又差,严重耽误农业生产,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热情。 6、专业技术人员缺少,资金投入不足 现在部分地区对口专业人员青黄不接,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窄、技术陈旧老化、实验示范设备少等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相

13、应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不断的深入、各项支农惠农配套措施的出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民购买机具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因此,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在必行。 1、拓宽农机服务领域 农机服务应有纵向领域向横向联合发展,逐步走运作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培育扶持农机合业向农副产品加工、农田基本建设、跨区机收等项目上发展。 2、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信息网络的建设要以市场和农户为中心,以县市信息网络为服务平台,及时将国内外的新机具、新技术、区域内的农机作业需求信息介绍给广大农民,实现当地跨区资源作业项目信息的共享,提高作业效率

14、。 3、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收入 自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将农机购置补贴专项纳入“三补贴,两减免”,调动了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改变以往农机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境况。 4、加强农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 现有的农机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人员年龄偏大以及资金上存在的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和适用的机械不能及时投入到生产当中。要争取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械化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应利用农机技术人才优势,建立农机具生产、销售、培训、维修保养一条龙的服务体系,进而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

15、,增强农机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虎林市忠诚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江西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 解决税费改革后新问题的对策 马艳春曲艳 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从法律和制度上规范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 从项目、科技、资金等方面对农村贫困地区给予扶持,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更多地转向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上。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很多,多用于直接农业生产的支持。国家应将各种支农资金加以整合,并将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由过去用于农业生产转向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如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和队伍的建设,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农村供电和道路的维护等方面的投入,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要以公共财政理论作指导,建立以税收为主导的农村财政收入分配机制,将过去长期由农民缴费负担的农村公共产品,转为由政府公共支出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