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659469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字文第三课 第二讲教案设计意图:千字文成书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国学文化的精髓。也是少年宫经典诵读专业的必选教材之一。孩子们在朗读、背诵时体会祖先的智慧,领略祖国的灿烂文化,自然风貌;还可以用最简洁、最便捷的方法学习历史。本次课告诉孩子们是谁发明了文字,谁是第一个制作服装的人,以及尧舜禅让的历史。教学目标:1、 学习古文中的动词“始”、“制”,副词“乃”。2、 知道开始发明文字的是仓颉,制作服装的是嫘(li)祖。了解尧舜禅让的历史。3、 背诵原文。教学重点:知道因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发明了文字和服装。教学难点:了解“有虞陶唐”的含义。教学内容:千字文第三课 第二讲原文

2、: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教科书。教学过程:一、 交代授课内容。二、 教师领读课文。三、 讲解“始制文字”。1、刚才老师领读的时候,我们看的是什么?我们现在学习,交流离不开文字。在远古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那么,文字是怎么来的呢?2、故事仓颉造字 传说,远古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皇帝。他的手下有一个聪明的人叫仓颉。皇帝先派仓颉管理牲畜的数目和粮食的多少。仓颉很聪明,做事又尽心尽力,很快就熟悉并记住了所管理的牲畜和粮食的数量,从来不出差错。可慢慢地,牲畜、粮食的储藏在逐渐增加,数目不断变化,光靠脑袋已经记不住了。当时有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

3、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的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畜、粮食,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数目。但时间一长,这个办法也行不通了。因为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方便,而减少时把绳子上的结解开可就麻烦了。后来,仓颉又在绳子上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理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个方法一直用了好几年。 皇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就让他管理越来越多的事情。每次狩猎的分配、部落人口的增减,也全部叫仓颉管理。仓颉又犯难了,这么多事情再用添绳子、挂贝壳以经记不清了。怎样才能不出差错呢? 一天,仓颉同大家一起去打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到几个人为走哪条路争得面

4、红耳赤。一个坚持要往东,说东边有羚羊;一个要往北,说前边可以追到鹿群;一个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过去就打不到了。仓颉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看到地下野兽留下的脚印才做出判断,争论不休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心想:既然一个脚印能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几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理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自己管理的事务。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起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依照太阳圆的模样画的;“月”字是依照月牙的形态画的;“爪”字是依照鸟兽的爪印画的仓颉就是这样观察、辛苦造字。他把创制的文字刻在岩洞的壁上,足足刻满了三

5、个岩洞。借助于这些符号,仓颉果然把各种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皇帝知道以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他创造的这种符号,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面推广开了。这些符号,就是今天中国汉字的雏形。3、 解释动词。始:开始; 制:制造。4、 解释“始制文字”并诵读诵读。四、 讲解“乃服衣裳”1、 刚才老师讲了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不知道怎样记住重要的事情,是谁发明了什么,才能让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事情?(仓颉发明了文字)2、 请同学们看看今天穿的什么衣服,为什么要穿衣服?3、 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不但没有发明文字,也不会做衣服,那么,衣服是怎么来的呢?这事还得从皇帝的妻子嫘祖说起。4、 故事嫘祖养蚕

6、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制造生产工具;可是天凉的时候百姓们都很冷,身上没有遮蔽的衣服,不能劳动,还很不雅观。就把做衣服的事,交给妻子嫘(li)祖了。嫘祖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兽皮做的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可是兽皮很少,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穿上衣服。嫘祖很着急,加上劳累过度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天比一天消瘦。大家焦急万分,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子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

7、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摘了许多果子,可是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果子,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就匆匆忙忙下山了。回来后,她们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

8、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非常柔软。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在哪里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

9、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想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开始试着用这些白色丝线编织起来,试了几次,终于织成了一大块布。这下可好了,大家都会有衣服穿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不是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这件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养蚕织布,制作服装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5、 学习

10、“乃”:现代汉语是“因此”、“于是”、“才”的意思。“乃服衣裳”的意思是“因此大家穿上了衣服”。6、 诵读“乃服衣裳”。诵读“始制文字,乃服衣裳。”五、 讲解“推位让国”。1、刚才我们学习了谁制造了文字?谁派仓颉管理牲畜、粮食、人口?谁发明了养蚕织布?她是谁的妻子?2、分别讲解字义。推:推举。 位:位子,这里指治理国家的帝王的权力。 让:给。 国:国家。把国家治理权交给贤能的人。3、帝位的传递。从神农氏开始,帝位开始传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如:炎帝神农氏传给儿子临魁;轩辕黄帝传给儿子少昊,少昊传给弟弟颛顼,颛顼传给少昊的孙子帝喾,帝喾传给儿子帝挚,帝挚传给弟弟唐尧。)当尧继位后,没有传给儿子二

11、是传给了舜。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尧舜让位传说轩辕皇帝以后,出了三个很有名的部落首领,他们是尧、舜、禹。尧是皇帝的后人,因为他曾经被封于陶地和唐地,所以又称陶唐氏。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于是,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要大家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推荐管水利的共工,尧摆摆手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他,我不放心。”最后,有人推荐住在虞地的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大家说:舜的生母死得早,他的父

12、亲是个糊涂透顶,经常打骂他,他的后母经常毒害他。但他从不记恨于心,还十分孝顺。遇到荒年,总是拿些粮食接济后母。每到一处,都会用德行感化那里的人,大家都愿意同他住在一起。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经过考察,认为舜的确是个品德高尚、很有才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舜老了以后,也效仿尧,把帝位传给了禹。 4、“推位让国”就是把国家治理权交给贤能的人。5、诵读“推位让国”。六、讲解“有虞陶唐”。1、前面的故事里讲了尧原来住在陶地和唐地,所以叫他什么氏?(陶唐氏)他把帝位禅让给谁?(舜)舜原来住在虞地,大家叫他虞舜。所以“有虞陶唐”的意思是是有舜和尧。2、“推位让国,有虞陶唐。”的意思是主动禅让帝位,把国家治理权交给贤能之人的那是唐尧和虞舜。七、同教师一起复习本次课的内容。小结,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