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130651366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读书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教育与经济学的关系内容提要: 教育与经济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研究教育需求与供给问题,包括教育需求、教育供给、教育供求关系调节等。从宏观角度分析,是研究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教育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微观角度分析,是研究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包括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关系等。学习目标:1、 掌握教育需求与供给的概念。2、 了解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3、 了解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4、 了解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 关键词: 教育需求 教育供给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物质生产过程 一、 教育需求与供给(一) 教育需求1. 概念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2. 分类1) 教育社会需求l 含义: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l 影响因素:社会人口状况;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导向2) 教育个人需求l 含义:指在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l 动因:精神生活需求; 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地位需求l 影响因素个人天赋能力(最重要);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杂费的高低;个人教育未来收益(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二) 教

3、育供给1. 概念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2. 影响因素教师供给(质量);教育资源配置(物质基础);教育单位成本; 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三)教育供给关系调节 1、矛盾 l 教育个人需求和教育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l 教育社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2、调节方式l 市场调节学费l 政府调节(包括提供信息、规划、拨款、行政手段)l 两者相结合3、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l 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l 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新的矛盾及调节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供给关系中的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

4、矛盾;教育供给关系中的结构矛盾二、 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一) 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l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l 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l 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受教育人口数量具有依存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程度、教育年限具有依存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支付具有依存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与学科、专业设置的规模和速度有依存关系 l 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二)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1、 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净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实现的社会条件与经济条件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功

5、能l 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l 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铝的重要途径l 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l 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3、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功能 l 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l 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作用l 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力、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4、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所谓经济社会目标,是指通过发展经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模式的社会,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也就是说

6、实现国家现代化。 l 关系和功能:教育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功能;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功能;教育在满足人们自身发展需求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教育使人们在经济上、社会上有安全感、保障感等方面的功能;教育在使社会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中的功能,等等。 (三) 两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三、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后盾(一)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素和特征1、 分析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差距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加强医疗卫生和健康保护 提高社会公平性,强化社会秩序和管理

7、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特征 目标一致性 整体性 协调性 和谐性 低耗性 发展性3、 意义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加快小康社会建设需要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二)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的地位 先导性 基础性 全局性(三)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教育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 高校人力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四) 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体现1. 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培养符合经济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加强人

8、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2. 教育投资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教育投资的增长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人口和经济良性循环增加教育投资能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3. 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吻合人力资源素质与扩大就业能力人力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人力资源与提高人口素质四、 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一)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区别和联系1.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2.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除了通过生产关系相互发生间接联系和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直接联系和关系3. 自然科学知识是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联结点和纽带,即教育科学生产4. 物化环节是教育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发生直接关系的关键性环节(二) 教育与物质生产各个环节的关系1. 从生产与消费关系上看,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2. 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生看,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回收期较长,因此教育则表现为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要点小结: 教育需求和供给从经济学角度论述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多方位、多层面的,有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教育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