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0640353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时4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案4专题学习总结学习目标1.注意归纳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政治家的主要历史功绩,分析他们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及局限性。2.本专题内容与必修一、必修二联系比较密切,学习时注意联系有关内容。3.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评价他们时一定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其历史贡献,也要看到其不足,要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考察;同时也要用阶级分析法看待历史人物。4.在学习历史人物时,不要忘记结合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借鉴他们的个性优点为我所用,用以反思自我的不足。一、秦始皇的历史功过1历史功绩(1)统一全中

2、国,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3)巩固中央集权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辆形制,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并设桂林等四郡。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2历史过失(1)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仿建六国宫殿、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修长城,广征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2)实行暴政:赋税沉重,刑法严酷。(3)文化专制:

3、“焚书坑儒”,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领域主要内容政治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唐律,重视法制建设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教育发展隋朝的科举制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2评价(1)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为唐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等诸多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民族关系上,政策适当,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在对外关系上,兼容并蓄,使

4、唐朝在当时成为世界性帝国,客观上对于隋唐文化圈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5)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也对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有借鉴意义。三、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及评价1贡献(1)平定三藩:扫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对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统治。(2)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抗击沙俄:先后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迫使俄国与中国于1689年签订平等的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4)平定准噶尔部:1690年,清军取得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与漠南、漠北蒙古各部首领举行会盟,最终平叛成功。2评价(1)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5、,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2)另一方面,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闭关政策开始推行。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世界先进潮流,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了战败隐患。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1相同点(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

6、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2不同点(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例1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

7、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题反思本题考查唐太宗晚年经历变化根本原因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属于容易题,难度在于区分一般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关键是通过题干提取有效信息:知道时间是“贞观后期”,内容是“渐恶直言”和“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等,再结合选项去找一致的表述内容,即皇帝一人说了就算,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权力高度集中造成的。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够从现象看到本质。答案B解析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A、D本身表述有错误的两项,而C项符合他执政晚期“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的史实,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

8、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例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年代福建莆田直隶宝坻湖北川汉康熙十五年(1676)192丁0丁康熙二十五年(1686)88丁22丁24丁康熙三十年(1691)58丁10丁14丁A.三藩之乱B准噶尔叛乱C郑氏割据D大兴文字狱解题反思本题是典型的表格式选择题。做这类题目,常规思路一般是纵向和横向比较表格中的数字或具体内容的变化并找出规律,然后结合选项要求进行判断。本题的信息仅用到时间”“1676年”,地点“福建莆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相对于常规题目来说审题难度不大。本题是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高考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命题的典型题例,考查学生利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计这种命题方式在以后的高考中还会继续加强、深化,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注意练习。答案A解析题干的关键信息点是“1676年”“福建莆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藩之乱涉及“云南”“广东”“福建”三个地方,并于1673年起兵反叛,故1676年正值三藩之乱之时,当时福建处在叛军控制之下,故无法进行统计。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