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640345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YOURLOGO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撰写人:XXX本文档介绍了XXXXX.1摘要:花间词人确立的词这种全新的活泼的文体样式,在诗歌发展至唐已呈盛极难继的情况下,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态,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花间词历史发展的论文服务,供大家阅读查看。 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词集,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选关键词:花间,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历史,发展,花间,词人,确立, 花间词人确立的“词”这种全新的活泼的文体样式,在诗歌发展至唐已呈盛极难继的情况下,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态,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花间词历史发展的论文服务,供大家阅读查看。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

2、人词集,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选录了 18 位词家 500 首词作。这些作者创作风格大体一致,构成了一个松散的创作群体花间词派,18位词家即后世所谓的花间词人。花间词人于词体文学发展上有筚路蓝缕之功,当为词坛不祧之祖。经过他们的努力,词体文学超越了南朝宫体、北里倡风的“秀而不实”,成为了别于“莲舟”的“阳春白雪”“、无愧前人”的高雅云谣。由民间通俗词到花间词人的“诗客曲子词”,表明词体的发展进入了文人化的崭新时代,词体文学创作的传统亦同时于花间词人的实践中得到了确立,影响此后千年的词坛。兹分论之。一词起自民间,初时带有明显的通俗文学痕迹,用语浅俗、不拘声律、情感质朴、可唱可演,留存至今的敦煌曲子

3、词集中表现了词体萌芽时拙朴的自然状态。为别与民间创作使词得以进入文人的欣赏视野,花间词人“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民间通俗词进行醇化。唐五代所用词调很多源于盛唐教坊曲,花间集七十七调中即有五十四调见于教坊记。然花间诸家于调名的选择上颇为挑剔,多取教坊曲之雅者,花间词人中用调数量居前五位词家所用调名如下(不计存目词)孙光宪用 29 调:浣溪沙 河传 菩萨蛮 河渎神 虞美人 后庭花 生查子 临江仙 酒泉子 清平乐 更漏子 女冠子 风流子 定西番 河满子 玉蝴蝶 八拍蛮 竹枝 思帝乡上行杯 谒金门 思越人 杨柳枝 望梅花 渔歌子 定风波南歌子 应天长

4、遐方怨韦庄用 22 调:浣溪沙 菩萨蛮 归国遥 应天长 荷叶杯 清平乐 望远行 谒金门 江城子 河传 天仙子 喜迁莺思帝乡 诉衷情 上行杯 女冠子 更漏子 酒泉子 花木兰小重山 怨王孙 定西蕃毛文锡用 22 调:虞美人 酒泉子 喜迁莺 赞成功 西溪子 中兴乐 更漏子 接贤宾 赞浦子 甘州遍 纱窗恨 柳含烟 醉花间 浣溪沙 月宫春 恋情深 诉衷情 应天长 河满子 巫山一段云 临江仙欧阳炯用 20 调:浣溪沙 三字令 南乡子 献衷心 贺明朝 江城子 凤楼春 南歌子 渔父 巫山一段云 春光好西江月 赤枣子 女冠子 玉楼春 更漏子 定风波 木兰花清平乐 菩萨蛮温庭筠用 19 调:菩萨蛮 更漏子 归国遥

5、 酒泉子 定西番 杨柳枝 南歌子 河渎神 女冠子 玉蝴蝶 清平乐 遐方怨 诉衷情 思帝乡 梦江南 河传 蕃女怨 荷叶杯 新添声 杨柳枝花间词人所用词牌略去了教坊记中诸如煮羊头、麻婆子、黄羊儿、剉碓子、舞一姐、墙头花、想夫怜、恋情欢等有失风雅者,于声调文情的配合上亦十分留意。沈祥龙论词随笔曾言“,词调不下数百,有豪放,有婉约,相题选调,贵得其宜,调合则词之声情始合”。花间词人着力寻求声辞配合的最佳方式,选调上别刚柔哀乐,同时注重语调的缓急、叶韵的疏密、句子的长短。甘州遍一调出于唐大曲甘州,为边塞曲,调高且亮,大量的短句令其繁音促节,紧张急迫,乃慷慨之调,适宜抒发激越之感。毛文锡有“秋风紧,平碛雁

6、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文题相和,声情相谐,描摹了奋战之景,展现了边塞之苦。而更漏子一调,音节和婉,细腻柔美。上下阕均有四个三言奇句,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韵部平仄转换。适合传达幽杳之情。毛熙震有“烟月寒,秋夜静。漏转金壶初永。罗幕下,绣屏空。灯花结碎红。人悄悄,愁无了。思梦不成难晓。长忆得,与郎期。窃香私语时。”淡淡的情感从平静的韵律中缓缓流出,忧伤但不哀怨。花间词人多缘调而赋,不失调名本意。前举更漏子一调,温庭筠有词六首,孙光宪有词六首,牛峤有词三首、欧

7、阳炯有词二首,皆抒夜深闺阁恋人之感,音容相称、声情谐合,使更漏子后成为约定俗成的抒写月夜怀人之调。花间词人有时亦用同一曲调表达不同的内容与情感,显示出词与音乐脱离的痕迹,促使词体文学独立化、文人化。温庭筠有定西番其一“,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文题相合,慷慨凄婉,有军乐格调,而定西番其二“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此首内容与调名的关联已不明显,军乐慷慨之色业已褪去,惆怅哀怨之情感抒发得细腻而含蓄。调名与内容的分离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后来出现的调名外小序、自注部分弥补了文

8、题不合的矛盾,使得某一词调可以长久广泛地流传。以词调形式论,花间词人的创作多用小令。尽管敦煌曲子词中令、引、近、慢均已出现,但花间词人偏爱小令。小令短小却情韵悠长,如李渔所言,乃“如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销魂欲绝者也。”然张炎所说的“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则道出了小令写作难度之大。令词的写作极见作家功力,且易记忆、利于词作的广泛流传,故花间词人择此一类难作者尽力为之,并力图使其精致化、文人化。顾夐有荷叶杯“一去又乖期信。春尽。满院长莓苔。手挼裙带独徘徊。来么来。来么来。”词写相思,语朴而情深,字字紧扣所要表达的怀人之感。“

9、春尽”两句点名庭院久荒。“手挼”两句描摹无聊怅惘之情态。末两句重叠一问,凄伤无限,悲慨之感欲喷薄而出却强被抑制,情感的表达反复低回。不需长篇描绘,惆怅心境已明白展现。花间词人所用诸调不囿于单遍,亦多有一曲两段者,较之刘禹锡、白居易、王建、韦应物、戴叔伦之忆江南、潇湘神、调笑诸曲仅用单遍者,有了长足的进步。温庭筠所填词牌中已有十一种属于双调词。韦庄的廿二种词牌,包括了十七种的双调词。届临温韦之时,双调词即将蔚为传统,美学体式亦于此时确立,晏几道小山词收词 250 首,无一用单调词牌。欧阳修传世 171 首词,悉数为双片词。时至南宋,单调词亦乏人问津。李清照 79 首词作,属单调者仅三首如梦令而已

10、。虽然宋人自柳永之后亦用慢词,但在宋代使用频率最高的 48 个词调中,小令为 34 调,占 70%之多。且花间词人精心择用的词调已为宋代诸家肯定与接受,宋人作浣溪沙755 篇,菩萨蛮598 篇,清平乐355 篇,谒金门231 篇。花间影响之深广,可见一斑。二吴绮记红集凡例言词“皆以声情为主,若声不流利,则情亦滞涩;歌喉少戾,听者废然,何况作者先为劣调乎?词既不顺,虽有秦青、韩娥,亦难按拍矣。”声律之美是词作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声律不美之作往往无力与新声美腔争高下而趋于消逝,因此。花间词人在格律上精雕细琢,力求“声声而自合鸾歌”“,字字而偏谐凤律”。大别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状态。以菩萨蛮为例,

11、敦煌曲子词有“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此首虽“可能为历史上最古之菩萨蛮,亦文艺极高之作”,但平仄多误“,上”、“直待”“、且待”均为衬字,表明词律尚未精研,词调亦未定型。温庭筠有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一、二两句枕、锦二字上声寝韵,幽抑曲折,三、四两句忽转为平声先韵,轻快清明,皆能极和谐变化之妙,且先韵之音色极为优美藕丝二句,丝、色、浅、参差、剪诸字,声音皆相似,多为齿头音,读之恍如见其纤美参差之状。”温庭筠作菩

12、萨蛮十五首,完成了此调的定型四十四字,前后两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转递。又南歌子一调,敦煌曲子词中的诸首作品有仄起亦有平起,有合律亦有不言平仄者,至温庭筠之南歌子七首,诸首均五句二十三字,字字合平仄,且平仄如一。民间词作不拘格律乃是常态,一些中唐文人用同一词调所作诸词平仄亦迥异。张志和的五首渔父、王建的四首宫中调笑,字声的运用并不严格。而“花间鼻祖”温庭筠作词谨守格律,又多用拗句。他的定西番三首,每首八句,拗句即占四句。拗处亦一一相对。三首一百五十字,亦无一字平仄不合。“及飞卿出而词格始成”,成而大盛,盛而有继,乃是花间词人笃意制词之功绩。词有调律亦须有文辞,花间诸作内容上乃乐府相传的“杨柳

13、大堤之句”,或为豪家自制的“芙蓉曲渚之篇”,其中虽有展现南方风情的如李珣的南乡子“归路近,扣弦歌,采真珠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有抚今思昔的如欧阳炯的江城子“昨晚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有描绘边塞风光的如孙光宪的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边草白,朔天明。马蹄轻。鹊面弓离短 ,弯来月欲成。一只鸣 云外,晓鸿惊”,但数量最多为闺阁怀人之作。尽管此前敦煌曲子词内容上已“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但花间词人于众多题材中独钟情于“闺情与花柳”

14、。此或因文人词之初起即遇晚唐五代乱世,家国归属之感的缺失使词人的创作不易广且深,只能是向纵深发展。且诗歌发展至唐题材涵盖面甚广,词若谋得一席之地必要致力于诗歌涉猎较少且难有佳作的闺情题材。词以男女燕婉之思为突破点向狭深切入,终为自身寻得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在这里,词人不需“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亦不需承担言志和载道的责任,人之真性情得以畅快地表露。牛希济有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言别离时的万端心绪和轻轻叮咛,感情深婉且悠长。薛昭蕴有谒金门“,春满院,叠损罗衣金线。睡觉水晶帘未卷,帘前双语燕

15、。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早是相思肠欲断,忍教频梦见。”言相思之苦,无限凄伤。花间词人着意于表达春愁秋怨、离情别绪此后成为词体文学发展中的主流创作倾向,即使是苏东坡、辛幼安一类所谓的豪放派作家亦有此类创作“,词为艳科”在内容上得到了确立。为更好地传情达意,花间词人于情感表达上亦别于敦煌曲词一路,将“缘情”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敦煌民间词往往“用直截了当的短句来抒发情感或开启疑窦。”如“悔嫁风流婿。风流无准凭。“”叵耐不知何处去。正值花开谁是主。“”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悔”“、叵耐”“、莫”的使用“常令人感到突兀,语调极端。”。且由于“敦煌词曲不仅用于歌舞,或许还用于讲唱,用于扮演。”故在表现手法上多叙事体和戏剧体。如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愿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对话体与拟人法的使用,显露出民间文学拙朴浅白的艺术特色。又捣练子四首“孟姜女”、“长城路”“、堂前立”“、辞父娘了”及凤归云“演故事”二首“幸因今日。得观娇娥。”“、儿家本是。累代簪缨。”均是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篇章,所用的联章技巧,令戏剧功能更加凸显。而文人的创作则是情景交融,浑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