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637232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通史岳麓版山东专用)(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考点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1)南北朝时期: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度。(2)隋唐时期: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科举制与监察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素养解读时空观念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传承与创新;先秦至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度化、公开化。历史解释魏晋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制度具有多样化特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末藩镇割据成为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根源。史料实证运用图文史料

2、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2)隋唐:三省六部制职责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2.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评价(2)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a.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b.盛行:魏晋南北朝。c.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隋唐时期:科举

3、制a.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b.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c.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d.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

4、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历史背景(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内容(1)经济实行均田制a.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b.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影响: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实行三长制a.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c.影响: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政治整顿吏治a.内容:制定俸禄制,任期考核制。b.影响:吏

5、治得到改善;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迁都洛阳a.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b.概况: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由平城迁至洛阳。c.影响: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社会习俗实行汉制: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一律改行汉制。移风易俗: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语、提倡与汉族通婚。3.评价(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政治: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

6、繁荣奠定了基础。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信息提取: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微点拓展 藩镇割据的影响(1)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2)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3)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史家观点 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

7、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核心观点:(1)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2)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动,稳定了社会和政治局面,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图解历史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实质探究1魏晋至隋唐政治文明传承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1】 (2018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

8、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点评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审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认识武则天改变中央机构的本质目的。解题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选C

9、项。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项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项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史论链接角度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特点及评价(1)特点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节制君

10、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角度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

11、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即时体验1.(2019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A.提高决策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大臣专权 D.分割宰相权力解析宰相集体办公,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故A项正确;示意图体现不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政事堂是集体议政的地方,故C项错误;集体

12、议政无从体现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答案B探究2汉至唐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 (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

13、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点评本题创设情境,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对古代科举制影响的理解,主要考查分析认识政治的影响。审题解答此题的题眼是对比以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紧扣科举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特点,分析判断。解题据题干及所学,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科

14、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史论链接角度1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

15、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角度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1)隋唐形成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改变了魏晋以来的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后世沿用,宋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逐步完善,明清逐步走向僵化。(2)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真才实学;选拔方式由世袭、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拔制度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更加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等。(3)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深远。如科举的影响注意从政治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