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0630655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宁县二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一省制2.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 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

2、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3.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4.唐代择官标准有四项,其一是身,即身材,须取其体貌丰伟者;其二是言,即言词,须取其言词辩正者;其三是书,即书法,须取其楷法遒美者;其四是判,即公文判词,须取其文理优长者。这反映出唐代择官A以德行优者为先B重视官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C以才干突出

3、者为先D把外在形象摆在首要地位5.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6.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7.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

4、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 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 命于周。”材料表明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8.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治道贵清静而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A.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C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5、9.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0.“元明以来,江南水乡双林镇,以纺织闻名,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缙绅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而几乎同一时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以上对比说明A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商品市场导向 B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商品经济

6、繁荣C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地缘淡化 D中国向近代转型的社会条件不足11.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A 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B 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12.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地域性商帮具有

7、明显的排他性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13.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唐代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 B.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C.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D.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14.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 1408贯 612 文

8、、盐税 802 贯 527 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15.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16.明朝成化年间(1464 年1487 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 贩卖“洞庭红”蜜桔到南洋,获利千倍。返途,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海龟”,船到福 建,被波斯商人玛宝哈高价买下,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这说明当时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

9、观念有所改变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A. BCD 17.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 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18.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意在提倡“尊公轻私”思想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19.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

10、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 B.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C.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20.“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着眼民风

11、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21.下面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东汉的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形成B.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推动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传播C.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中国近代科技形成D.清中期京剧的形成和繁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22.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23.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

12、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24.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3、求。(12分)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

14、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背景、影响、认识)朱棣迁都北京(6分)。 26.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