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630072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历史新高考冲刺(京津海南)---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考点一先秦时期政治文明的构建 1 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 1 王位世袭制 指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 是继 禅让制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 这样 政治权力由 传贤 变成 传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公天下 变为 家天下 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2 分封制 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服务于王权 核心是封邦建国 广封诸侯 以藩屏周 分封对象有王族 功臣与古代帝王的后代 周王确立了 天下共主 的地位 加强了统治 3 宗法制 源于父系家长制 实质是以区分嫡庶之间权力分配为核心的宗统关系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

2、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 礼乐制 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 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它以 礼 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 以 乐 来和同共融 礼 的等级秩序 主要涉及社会习俗 国家关系 军队征伐 典章制度等 2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贵族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 地方分权 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 等级森严 形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 大宗 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4 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趋势 1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 皇帝制 2 地

3、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 1 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 大意是 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这说明分封制 A 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 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 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 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解析根据材料 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可知 分封制下的诸侯要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之中 这一规定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 B选项符合题意 强化了各地的风俗不符合材料主旨 A选项排

4、除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西周的分裂无关 C选项排除 诸侯与当地领袖建立亲戚关系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不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D选项表述错误 答案B 2 周代的乐舞 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 宗教仪式中 主要表现武王伐纣 平复南国等史事 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 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C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解析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统治的合法性 即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故A项正确 题干没有反映出传承商代社会的内容 故B项错误 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 不是官僚政治 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无法体

5、现 开创 先河 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二早期农耕文明的形成 1 早期农耕经济的内容 1 农业 夏商周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实行井田制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井田制遭到破坏 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 手工业 夏商周 出现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被称为 青铜时代 代表是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和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 春秋战国 官营 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 3 商业 商朝 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 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 官营局面被打破 抑商政策出现 2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世界地位 长期领先 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2 产

6、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3 生产模式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实行精耕细作 4 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3 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趋势 1 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演变 2 土地制度 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3 生产模式 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并加强 1 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 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B 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C 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D 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地区的分布 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并未出现不

7、均衡 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 铁器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 在秦汉时期推广 隋唐时期定型 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得出 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故C项正确 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 故D项错误 答案C 2 下图是根据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 从左至右分别为锄 斧 铲 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析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 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 故A项错误 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故B项错误 材

8、料仅涉及铁犁 未提到牛耕 故C项错误 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 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三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1 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2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点 1 政治思想 重视传统 注重继承 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2 伦理思想 强调仁和礼 仁是思想的内核 3 经济思想 重义轻利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关系 4 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 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3 百家争鸣 的意义 1 各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9、 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 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析儒家重视礼乐制度 讲究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由此可知 B项正确 重农抑商 符合法家思想 不符合儒家思想 A项错误 厚古薄今 符合儒家思想 不符合法家思想 C项错误 重视道德与人伦 符合儒家思想 不符合法家思想 D项错误 答

10、案B 2 先秦儒家倡导 仁爱 和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的人文观 而墨子主张从 农与工肆之人 中培养名副其实的 兼士 或 贤良之士 来治理国家 这表明 A 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B 两个学派的 仁爱 本质相同C 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D 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解析根据材料中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等信息可知 先秦儒家认为 大夫 与 庶人 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一种阶级固化的思想 而墨子则认为应从 农与工肆之人 等下层人士中培养 兼士 贤良之士 这与儒家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思想不同 故D正确 答案D 考点四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1 背景 1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

11、制的崩溃 社会处于转型期 2 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化 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 秦国相对落后 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 内容 1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奖励军功 编制什伍组织 2 经济 废除井田制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3 政治 废除分封制 建立县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 4 风俗 塞私门之请 推行分异令 3 特点 1 核心内容是 农战 和 法治 2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 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 变法措施最全面 为期最久 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4 评价 1 积极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 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

12、国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消极 轻视教化 鼓吹轻罪重罚 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激化了阶级矛盾 1 汉书 食货志 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 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 犹以务本之故 文中所说的 本 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 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爵B 废分封 行县制C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D 奖励耕织答案D 2 战国时 荀子游访秦国后 在 强国篇 中说 秦民风淳朴 官吏忠于职守 士大夫效忠公室 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 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 有胜 非幸也 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 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

13、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C 考向一神权政治下 家国一体 雏形出现 1 以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为切入点 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2 以 史记 的记载为切入点 考查商朝建立的因素 突出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3 通过周初分封制的史实 考查分封制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历史影响 4 以历史遗存为切入点 考查宗法制或宗法观念对当时及后世的深远影响 5 结合具体事例或现象 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题例证1 2016 江苏单科 1 中国传统家族有 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 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 答案D 考向二古代农

14、耕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 以史书记载为切入点 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2 以图片或考古材料为切入点 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及特点 3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 考题例证2 2019 江苏单科 1 据青铜器铭文 西周中后期 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 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 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B 世袭制度解体C 抑商政策弱化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考向三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1 运用 墨子 记载 考查墨子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 通过孔子对 义 的论述 考查儒学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3

15、 创设商汤对鸟兽都存有仁德之心的新情境 从主观角度考查商汤灭夏成功的原因 也深化了对儒家思想 仁政 主张的认识 4 创设古代儒家学者通过称颂 三代 之美来批判现实的新情境 考查古代儒家学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考题例证3 2019 海南单科 1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B 考向四变法改革与社会转型 商鞅变法 1 以社会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商鞅变法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 2 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 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 考查商鞅变法中破旧立新的特点 3 从家国

16、情怀角度考查商鞅的改革精神 考题例证4 2015 山东文综 47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 一时亦难遽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 游说则范雎 蔡泽 苏秦 张仪等 徒步而为相 征战则孙膑 白起 乐毅 廉颇 王翦等 白身而为将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 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答案变化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 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等措施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一小问 结合材料中 征战则孙膑 白起 乐毅 廉颇 王翦等 白身而为将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第二小问 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 商鞅变法实行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等措施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题型1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