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605406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市二中政治组:韩春萍 2005 . 8一 教学内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2 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三 教学重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

2、标2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四 教学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五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图示片面发展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3展示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六 课时安排:2课时七 教学过程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

3、康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城镇居民生活正沿着“温饱小康富裕”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4、农村居民也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由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次重大跨越。具体看:(多媒体显示):(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 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减少2.2亿多,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2).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

5、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

6、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看,农民家庭经历了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则经历了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

7、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5).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改革初期,城镇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通信方式只有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而2001年,

8、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57元,比1989年增长2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8.6。随着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意识到了知识、信息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110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

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该项指标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但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

10、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7).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略)(8).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略)(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从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类、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以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

11、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生活总体上还不富裕,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请同学们就课本中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经济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引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必须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

12、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经济建设的目标(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请同学们算一算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8。9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翻两番是多少?(2)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13、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促进就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力度,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些,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请你谈谈对它的理解和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

14、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而我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我们更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理想。课后作业:调查常州市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低生活保障率各是多少?2010年、2020年分别要达到什么水平?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课时)1 树立科学发展观(1) 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多媒体显示因片面追求经济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图片和材料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战略机遇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理论。

15、它既不是哪个人一时心血来潮提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灵机一动提出来的。它在党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25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为这些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诸如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浪费,“黄、赌、毒”重新泛滥,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等,便是明证。因此,现在明确地提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摒弃过去那种单方面追求GDP,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片面发展观,具有巨大意义。正如中央党校梁言顺博士提出的“低代价经济增长论”所认为的那样:一个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经济模式肯定是个不完善的经济模式;一个不懂得计算成本和代价的经济理论肯定是个存在缺陷的理论;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不明细自己在发展中曾经或正在付出的代价,那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今后2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是否还能继续高速发展?西方学者有人明确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世界上经济连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日本也只有22年。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2)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