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0600418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中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摘要:观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无论从与自然的协调,还是城市景观的再造,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及思想底蕴,提炼出丰富的城市规划本土经验,反映了城市这一“人” 工构筑如何与“天”为自然共存共荣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主要宗旨就是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在自然可承受的情况下,对城市的自然地域环境进行改造,创造适宜人居的生活生产环境。通过对古代城市建设中对自然地理因素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现代城市发展中面对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关看法。关键字:本土城市规划经验;自然地理因素;城市选址;生态景观;城市发展制约从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来看,自然地理因素始终贯穿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轴。从考

2、虑如何去适应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条件到如今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对环境的改造破坏,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这个关键点上,城市发展与有限的自然资源能源的矛盾,以及快速发展的城市物质空间构成与人们日益贫瘠的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显得格外的抢眼。因此,重新审视我国古代本土的城市物质空间发展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共生关系,显得的格外重要。一、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因素作用概述城市是人类活动聚集而活跃的地域,需要占用大量的自然空间。在城市长期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基本的条件深深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自然环境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如地形要素之于军事要塞、良好的水路交通条件之于商业大都市;自然环境的变迁造成城市

3、兴起和衰落,如剧烈自然灾害、沙漠化等;自然环境还可以关系到城市空间形态和形象特征,平原与山地城市迥异的格局;自然环境条件还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导致工程成本与管理运营成本的巨大差异。二、自然地理因素与中国古代本土城市规划1、自然地理因素与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址的选择受政治、经济、军事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最初的时候,自然环境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物产以及良好的地形地貌和山川河流,是倍受关注的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良好的景观风貌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l 自然资源因素在古代生产力水

4、平很低的条件下,古代奴隶主或是封建领主要不断寻求新的或更为富庶的地区,以求得更多生产资料以保证其剥削的来源不至落空,且中国古代的以种植业为主小农经济对于富饶的土地有很深的依赖。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然而自然环境则是它赖以维持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才能使政治地位稳固、战略地位突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因此,所选地域内是否丰富的自然资源、富饶肥硕的土地,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管子度地篇:“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天下之人, 皆归其德

5、而惠其义”阐述了区域地形环境、水资源等对于村落发展、人畜兴旺的重要性。如,诗大雅绵中:“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描述了周人因为占据了关中地区肥沃的土地,而此时中原三河地带土地使用过度而日渐衰竭。从而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中心历史性的转移到了关中地区。它不仅有被山带河、四塞之固的险要,更有崤函和陇蜀之间的“八百里秦川”,非常有利于农业的经营。关中周围的山中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金、银、铜、铁无所不有。依托着富饶的区域自然条件,经过秦汉数朝的建设,发展出历史第一个“城市群”。 而赵国邯郸则由于土薄民贫,而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副掘家,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贴砾,游媚富

6、贵,遍诸侯之后宫”。l 生态安全因素自古以来,人类就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的祖先一方面要抵御来自外界的侵害,包括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自然的斗争来选择生存环境,从自然界中获得生活、生产资料,求得自身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古代城市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大环境条件的顺应。适应人类不可能改变的大环境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气象条件,通过城市选址来趋利避害,避免对人类有威胁的环填因素。在韩非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然而,相对于“禽兽虫蛇”来说,古人更大的敌人是自然灾害。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

7、生的国家,尤其以洪水的危害最大。靠近水的地方,土地较肥沃,农耕较方便。古代人民为改善生活起见,常向河流冲积地带和有水利可图的地方发展。因此在管子乘马篇中有这样的论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选择城址的几个要点:依山傍水,有交通水运之便,利于防卫;地势高低适宜,既方便用水,又利于防洪。在中国最早的居民点建设中都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管子度地篇“此所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名之日金城。”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要因地制宜的防灾

8、意识,甚至提出要避免“五害”。即水、旱、风雾、电霜、猛兽及虫,并以治水为首要。这些都是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所必不可少的,即所谓“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归根到底,古代城市选址中更多的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才能实现环境安全。这里的安全是相对的,一方面是指不因建城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另一方面是指环境不会对未来城市带来自然灾害和安全方面的威胁。体现了古人进行城市选址时,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的考虑,以及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从城市功能出发考虑城市建设的理性思维。这些都体现了城市选址的趋利避害原则及其在城市建设中与自然协调的设计理念。孕育着朴素的自然哲学精神,强调人的安全

9、、环境的安全,其实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潮,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生态安全理念的萌芽。2、自然地理条件与城市地域生态景观格局营造然而,自然地理条件与城市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崇尚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当中得到升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人类社会的追求和未来引向自然山水之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也十分重视对于山水自然格局的营建。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关系示意图秦始皇统一中国,都城咸阳背依北坂,面向终南,跨越渭水南北两岸,渭北建咸阳宫,渭南建信宫和阿房宫,并“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还在咸阳渭河以南广开上林苑,把山川都纳入城市整体环境中。

10、汉上林苑北滨渭水,南抵秦岭,西到周至,东至蓝田,是范围十分广阔的皇家苑囿。西汉时期超长南北基线将天、地、山川、河流、陵墓、都城一以贯之,是指协调为一整体。自北而南以天、先王、王、地为序,表现出天地、阴阳、生死、尊卑,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缜密构思。唐代长安城在原大兴城的基础上, 又形成了一条新的轴线, 即大明宫、大雁塔和终南山轴线。含元殿上向南俯瞰,“远望终南千峰了如指掌, 俯视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充分体现了将城市规划、重要建筑和山水环境紧密融合的规划设计思想。通过历代西安城市设计与终南山关系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追求与自然协调并不是形而上的虚无建制,而是具体的、可知的。人们通

11、过城市的重要建筑或者核心建筑与自然中特殊环境建立关系, 把以重要建筑或核心建筑为中心建设的城市与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相协调的形式美,是对自然、神灵、生命内在关系的表达。3.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在影响城市发展与变化的诸因素中,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同样,古都的发展也收到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人为作用的变化较之自然条件要频繁迅速,结果也较明显。但是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有时甚至对城市的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历史上,长安周围山环水绕,河流众多,西汉时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不

12、断索取自然资源,森林开始受到破坏,尤其是历代建都时,往往大兴土木,各项建筑用材和生活、生产燃料的需求大量增加,而这些木材都取之于附近的山林,使森林受到相当的损失。唐宋以后,这些河流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八水绕长安”的壮美景象已一去不返,“八水”成为季节性河流,并逐渐萎缩衰竭。被誉为“天府”、“陆海”的八百里秦川也成为半干早地区。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凿通,为关中潜运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关中地区时常干早、庄稼歉收,长安城众多的人口仍难免忍饥挨饿。这种情况在唐代初年尤其严重,甚至连皇帝也要远行到洛阳就食。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饥谨,斗米售价三百钱,皇帝只得巡幸

13、东都,途中居然有随从饿死(资治通鉴卷二零三唐纪十九)。而高宗此次出行,就死在了洛限,未能生还长安。他临终时说:“天地神袛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皇帝尚且如此,那黎民百姓的凄惨程度就更难以估量。由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已经逐渐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文化领域,因此唐以后随着国内经济重心的南迁,长安、洛阳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迅速衰落。杭州、南京相继成为国都。从此,太行以西、黄淮之间再未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可以看出,在以原始农业为绝对主导产业的封建社会时期,同时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城市与各级居民点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对一个城市甚至区域存在而言

14、是至关重要,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动力,更是整个农业社会的物质精神载体。三、生态内涵与启示可见,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关于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观念没有较大区别,但是由于发展力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人们面对自然环境时不再是恐慌和敬畏,发达的现代科技让人们更强大也更无知和自负。人类能力的提高不应该成为违反自然规律的理由。中国现代城市发展速度之快,建设规模之巨,已超出了古人的想象,但“与天共容”应应是不变的原则。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认为,随着人类建设规模的扩大,正逐渐破坏自然原有的格局,自然要素的破碎化程度加剧,自然演进过程的连续性正在遭到破坏,作为建设的

15、支撑系统的自然基底在不断削弱。其结果是植被的退化、物种的灭绝及环境条件趋于恶劣。而这些后果又会反过来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为此提出了城市格局开放化、城市空间生态化、城市发展节能化、城市中心集约化等改善生态条件的措施。城市格局开放化强调的是从城市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反对过分集中的、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建设,采取分散于适度集中相结合的原则,改善现状城市与自然之间割裂、分离的状态,城市空间融入自然山水格局之中;城市空间生态化的重点是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引入生态要素,如建设楔形绿地开敞空间、人工水系与自然水系相联系等手段,或新区建设中保留原有自然斑块、廊道等;城市发展节能化主要强调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多向自然学习,提倡采用节能、环保的发展、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高耗能高污染工业转型;城市中心集约化的核心在于改变城市盲目扩张,侵吞自然用地,破坏自然格局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已开发土地的利用效率,控制城市规模,节约城市的运行成本。参考文献:田银生;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 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4期。王军;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 新建筑,2000年第4期。龙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传统精髓钩沉 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6期。王树声;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29卷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