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058816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 英语 2 班 潘望 090151568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随着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传媒逐渐被中国百姓所接受直至追捧,一些西式用语也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用语。这些悄无声息却飞速迅猛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称呼配偶或表达爱意时,中英文也有许多相似表达法(如:“You are my cup of tea.”与中文广告词“你是我的优乐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论述了英汉配偶称呼异同点与起源与发展、方式与效果有密切的联系。1.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在当下,中国夫妻之间最常出现的称呼为“老公” 、 “老婆” 。相传此称呼最早便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唐朝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

2、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想另结新欢。但老妻毕竟直言休妻太过残忍,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妻子看后,提笔续写下联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麦爱新归后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老公” 、 “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老公” 、 “老婆”较为口语化,多用于夫妻相互称呼,而“妻子”和“丈夫”则相对正式一些,一般不出现在夫妻互相称呼的口语中。究其来源, “丈夫”的叫法来自在我国某些部落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

3、以身高一丈为标准。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而“妻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 ”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除此之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当家的、掌柜的、泼皮、不争气的、没出息的、死鬼、孩子他爹 、先生、官人、相公、大人、挨千刀的、老伴、男客等等。称呼妻子还可以为:夫人、太太、内人、媳妇、拙荆、贤内助、老伴、贱内、09 英语 2 班 潘望 0901

4、51568堂客、婆娘等。而由于中国地域广博、文化丰富,在各地风俗影响的称呼也迥异有趣,比方说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他妈”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河北人称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叫“堂客” 。1.2 西方在英国, husband 与 wife 为英语国家丈夫妻子间最直接的单词。Husband,这个单词是由两字词中组成 house 和 band 。hus 是 house 的缩略形式,band就是用来束缚的条带。因此,这个单词原为“起屋”的意思。在古时,一个婚姻家庭中,负责起屋的一方就是 husband;而负责纺织

5、和养育子女的妻子wife,便由单词 weaver(纺织者)演变而来。美国夫妻间喜欢用“Honey”或是“Sweetie”来彼此称呼,意思是蜜糖、甜心。也许是美国人特别喜欢甜食,所以爱人间的称呼总离不开甜。这样的称呼听着就让人感觉幸福甜蜜。1.3 中西交融在当代中国的年轻人眼中,生活中加入一点洋味是时尚的体现。如黄宏小品所言,称老爸为“Daddy” ,称小孩为“Baby” ,所以,习惯称爱人为“宝贝(Honey) ”、 “亲爱的(Darling) ”。这种富有西方味道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在中国越来越普遍也不足为奇了。2.方式与效果2.1 称谓体现家庭地位现代社会,中国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6、变化,女性的地位升高是明显的趋势。这些称呼也与过去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妻子从“糟糠” , “贱内”变成了“领导” 、 “纪检委” 、 “财政部长” ,地位上升到了备受尊重的高度。而丈夫却从“官人” 、 “大人” 、 “掌柜的”被降到“死鬼” , “不争气的” 、 “没出息的”等等。这貌似是降格,而实际上却体现了现代社会女人对男人的更高要求,比如“死鬼” 、 “傻帽”是说自己的男人不解风情,而“不争气的” 、 “没出09 英语 2 班 潘望 090151568息的”是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够在事业上飞黄腾达。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崇尚自由与平等,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在体现家庭

7、地位方面的称谓差异不很明显。2.2 称谓体现年龄、育子与否中国人会随着年龄的递增以及婚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育子,而改变对配偶的称呼。年轻人可以称呼对方为“媳妇” 、 “亲爱的” ,年老后称呼为“老伴” 、 “老头” ,有了孩子就可以称呼为“孩子他妈” 、 “他爹”等等。在英、美、德、日等国家,女子结婚后随夫姓很正常。例如一名女性,她在未嫁时被称为 Miss Brown,嫁后便被称为 Mrs.Wood;对于熟悉的人. Jane Brown 不论婚前婚后都只称 Jane 就可以了。Jane 和 Greg 在一起可称为 the Woods,意为“伍德两口子” 。由于妇女结婚后有改随夫姓的问题,故

8、当一个女子说:“I would rather not change my name now ”她的意思是还不想结婚。同时,英美文化中,尤其是美国的某些地区,也存在因育子与否改变称呼的现象。老年夫妻“随着孩子称呼” ,互相称为“Mom” 、 “Pop”。2.3 称谓体现亲密关系在现代中国,夫妻称谓的变化随着爱情冷热而变化,至少多数爱意表达方式都是令人接受的。例如,恋爱阶段,天天是“亲爱的” ;结婚后,有可能是“老公” ,也可能是“死鬼” ;而当双方出现争执纠纷时,称呼可以省略,或者直接用最普通但表达含义却又十分丰富的“喂”来叫唤对方。综上所述,最显著的区别应该是婚前与婚后的差异。北方女人一般以泼

9、辣开放的性格为多,称呼丈夫有“瓜儿” 、 “挨刀的”等等,这些之所以也能被丈夫接受,是因为丈夫在入耳前把这些称呼做了一定转化,比如在这些称呼前加上“亲爱的”成了“亲爱的瓜儿” ,这样听来就不觉得悲哀与凄凉,反倒在降格之间实现了浓浓爱意的表达。再者说, “挨刀的”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这“刀”也不是随便都能“挨”的,或许这与西方“丘比特之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恋爱中的还是已婚男女,都习惯用称呼对方为“Darling” 、 “Honey”、 “Sweet heart”、 “Dear”等十分亲昵。09 英语 2 班 潘望 090151568中西方相类似的,现在多数家庭也会直呼

10、对方其名,或者省略姓氏以表亲切。例如称呼丈夫“建国” 、 “秀萍”等,西方人则可以是“John” 、 “Ann”等。而如果妻子对丈夫忽然严肃地叫 Mr. Wood,或甚至说 My dear Mr. Wood,这就说明她生气了,或者她要认真地谈清什么问题气氛就比较紧张了。2.4 体现社会文化我们还可以发现,国人,尤其是老祖宗他们在称呼自己家里人,也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时,总是喜欢用一些带有贬义的字眼,老婆是“糟糠” 、 “贱内” ,而儿子都是“小犬” 、 “犬子”之类,这也许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造成的。为人谦虚谨慎一直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因此,将家庭成员降格称呼,听者才觉得说者知书达

11、理、谨言慎行,这样才能让听者觉得说话人以别人为尊。其次,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在称呼方面这一社会文化特征也体现地淋漓尽致。古代皇帝称妻子为“锌童”;宰相称妻子为“夫人”;文人称妻子为“拙荆”;雅士称妻子为“执帚”;商贾称妻子为“贱内”;士人则称妻子;而酸秀才称“娘子”。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这两个问题上与中国社会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社会给予人们更多选择与责任,同时,他们的个体意识强烈,体现出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自信满满的性格特征。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降格称呼上没有实际例子。然而,等级制度在几个世纪前的英国曾有体现,早在 1688 年乔治王朝就把英国社会分为

12、26 种等级。后来,这种社会等级逐渐发展成上层(Upper Class)、中层(Middle Class)和下层(Lower Class)三种等级。另一种说法,这三个阶层也可以为称为贵族绅士阶层(Gentry Class)、市民阶层(Burghers Class)和劳动人民阶层(Working Class)。不同阶层的人去不同的学校,受不同的教育,从事不同的行业,由此他们对配偶的称呼也会因受教育程度等原因来迥异不同。而在如今这个崇尚自由的土地,等级制度几乎被西方抛弃,在称呼上的差异也不明显。09 英语 2 班 潘望 090151568通过以上对中西方配偶称谓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表达方式、效果影响等方面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语和汉语中关于称呼爱人异同点与这些因素有关。作为一名初级语言学习者,在资料搜集、观点整理、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多显稚嫩,尤其在本文论述“中西交融”的过程中论数不清。应更多地搜集相关资料,针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此双方面的影响做出更明确的例证,从而使之更为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