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备考辅导-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9.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0578035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备考辅导-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备考辅导-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研-备考辅导-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备考辅导-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9.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9)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

2、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风俗、习惯。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6页;大纲解析第47页。

3、 2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中的“根本”两字。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的整个面貌,是制约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生产方式、传统意识、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几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本原,它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等价的,也不处于一个层次之上,传统意识、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本题

4、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6页;大纲解析第47页。 3上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新政,如同“重磅炸弹”落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心态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发商是百分之三百地想卖,很多购房者则因为房价太高的原因,购房意愿只有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胶着状态下,许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拉开了档次。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

5、识形式和社会心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共同由社会存在决定。“大众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经济走势”属于社会存在。社会心理不能左右社会发展方向,只是影响社会发展;不仅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影响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也有影响;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6页;大纲解析第47页。 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 A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D是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

6、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以及动物和植物等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不能离开地理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必须通过劳动从地理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必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才能保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地理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发展速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优良的地理环境可以加快社会发展,低劣的地理环境可以延缓社会发展。但是,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承认地理环境重要作用的同时,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反对把地理环境看作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同时,唯物史观在承认人类对地理环境能动作

7、用积极意义的同时,反对不按自然规律而盲目改造地理环境,造成生态失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7页;大纲解析第47页。 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B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C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分析。 题干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

8、德斯鸠关于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孟德斯鸠认为,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都是根源于气候的本性。人和动物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体制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地理环境决定的。 孟德斯鸠的上述思想被人们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排除了神意的影响,将人的自然本性看作是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原因,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但毕竟是错误的。地理环境虽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物质条件之一,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9、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7页;大纲解析第47页。 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的内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就是劳动者,而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便形成生产

10、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这一统一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6页;大纲解析第47页。 7恩格斯指出:“在历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11、是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题干的意思是说社会、国家、制度等一切理论观念都在只有理解了产生这些观念的物质条件前提下才能被理解。其暗含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作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6页;大

12、纲解析第47页。 8构成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并决定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社会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法律关系 D宗族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物质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相互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人们作为自然物,他们之间必然发生自然关系,如空间关系、血缘关系等,同时,他们在改造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为出发点分析社会关系,将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属于物质生产方面或经济生活方面的关系

13、,即人们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物质生产表现出来的关系,以社会物质活动为基础,物质利益为核心,物质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思想的社会关系则属于思想意识以及以一定的思想意识为指导的政治、法律生活方面的关系,即通过人们的观念活动而形成的关系,包括政治法律关系、宗教伦理关系、文化艺术关系等。物质社会关系是思想社会关系发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思想社会关系对物质社会关系具有反作用,是被决定的方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存于社会关系统一体之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7页;大纲解析第48页。 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14、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中表现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产中表现为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现实的生产方式。当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发生,而且人与自

15、然的关系及生产力必然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一定要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7页;大纲解析第48页。 10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三要素。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以自然对象为前提,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改造、占有

16、自然物的活动。它包含了劳动者及其活动,(考试大)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1页;大纲解析第50页。 1119世纪,美国鼓励向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孰料过度放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1935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事后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