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557169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OGO市林业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林业“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林业发展最快、成就最明显、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深入开展了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实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出现了明显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林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出了新贡献。 (一)主要成就 1、林业改革全面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全面铺开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革中集体林地分山到户率达到94.28,发放林地使用权证75万本,实现了

2、“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武宁林改时指出“要宣传、宣传武宁,就像宣传当年的小岗村一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掀起高潮。同时,以金融服务林业、财政支持林业、林权交易流转、林木采伐管理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推进。2008-2009年,主动加压,对市属6家森工企业实行捆绑改制,全面完成改制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国有场圃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2、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50.4%提高到54.92%,森林蓄积量3118万立方米增加到4454.6万立方米。全市造林绿化工作以项目为载体带动社

3、会造林,总造林面积达185.9万亩,其中国家林业重点营造林工程项目88.97万亩,而企业和林农造林占总造林面积的80%以上。2008年以来,以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园区绿化、村庄绿化为重点的“一大四小”工程全面推进,20082010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47.6万亩,初步建成“十里香樟走廊,百里昌九绿带,千里绿色通道,万亩精品园林”,全市生态环境尤其是平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2007年,在全省首次开展机关干部植树团拜活动,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参与,并连续4年成功具体组织。“十一五”期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1000万人次,植树5000万株,面积83.3万亩,尽责率达80%以上。 3、林业产业快速发

4、展,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累计达42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其中2010年达123亿元。金太阳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立信园艺制品有限公司、省久木木业有限公司、艺邦木业有限公司等较大型林业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较好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东正木业公司、飞尚林业产业公司等公司起步良好,阎家渡木材市场、七里湖木材市场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全市现有木竹加工企业632家,在“十一五”期间,整顿淘汰了128家落后小企业,兴建年产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的加工企业1家,年产能力1-5万立方米的加工企业8家。“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工贸一体化”产业

5、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农民从林业产业发展得到了更多实惠,亩均林地产值从“十一五”初的402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791元,林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4、资源保护措施不断强化,保障体系显著健全。认真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全市纳入国家和省补偿范围的公益林总面积从287.55万亩增加到627.28万亩,补偿标准提高到10元/亩,并实行财政“一卡通”发放。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调整了人工林采伐政策,全面实施了天然阔叶林禁伐,清理关闭消耗阔叶树木材加工企业35家,部分乡(镇、场)全面实施了封山育林。全面推开林木采伐证、木材运输证网上办证;边境木材检查站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开展了林业综合行政

6、执法改革工作,对新形势下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全市森林公安机关每年适时开展专项严打整治行动,有力保障了全市林区的总体稳定。森林防火体系不断完善,森林消防队伍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庐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长度2429公里。近五年,全市年均发生森林火灾(含火警)24.4起,受害森林面积131.5公顷,分别比“十五”期间下降69.2%和79.3%,同时,全市连续五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庐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连续六年保持零火警。全市初步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防控基础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

7、强,建成了2个国家级测报点、11个省级测报点和13个检疫检查站,有效控制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市的扩散蔓延,区县级松材线虫病疫点和部分乡级疫点被成功拔除。“十一五”期间,我市林地征占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五年来,全市共依法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822宗,面积56790亩,上缴植被恢复费18104万元。 5、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顺利,生态质量显著进位。全市林业自然保护区增加到44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4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9.44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5%。各类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市现有森林公园总数为17个,比“十五”期末增加了7个,其中国家级7

8、个,省级10个,总经营面积70.82万亩。全市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湿地公园3个。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修河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加入了WWF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全市已建立省级以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10处,其中国家级监测站1处,省级监测站9处;市县级监测点30余处,其中环鄱阳湖区有监测点24处。“十五”期间,全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实现了“零”疫情。全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对约80%的建档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 6、强基固本取得实效,林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致力学习型机关建设,已连续8年坚持周五机关集体学习、每月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9、。全体林业人共同历练出了“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林业精神,成为林业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基本完成林业志修编工作,如实记录了建国后林业发展史,填补了林业无专门史志资料的空白。完成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第一次以“种质”为内涵对全市林木种质资源做了系统调查,初步查清了我市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生长和保存状况。先后实施推广林业科技项目6项,获得林业科技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我市在林业生产中各项林业标准贯彻落实率近60%以上。“十一五”期间,争资争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共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林业的投入11.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4倍。全市各级

10、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统发,结束了长期靠林业规费供养的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市级林业组织机构建设。市编办先后批准成立了市林业局法规科(行政许可服务科)、市林业行政执法支队等机构,市森工局被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市防火办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市森林公安局内部科室全部升格为正科级,各县(市、区、山)森林公安机构全面升格。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市木材检查站经市编办批准更名为木材流通监督管理局并增挂市木材运输流动巡查执法支队牌子,各县(市)也以木材检查站为基础成立了木材运输流动巡查执法大队。全市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成使用,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大楼、市森林公安局办公大楼、大桥木材检

11、查站办公大楼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无房、危房、派出所问题全部解决;全市新建林业工作站站房18个、改建站房37个;国家林业局共批准我市一级木材检查站项目8个,新建木材检查站9个。 7、林业工作社会影响逐年增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林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林业工作反响越来越好,林业部门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全国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现场会、全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现场会、全省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十一五”期间,我局年年位居全省林业综合目标考核和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前列。2007年,更是一举获得全省林业

12、综合目标考核第1名、市直单位绩效考评第1名、全省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第1名、全省林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第1名的好成绩。同时,在各单项工作中也不断争先进位,其中纪检监察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市先进,综合治理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市先进,老干部工作连续8年被评为市先进,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连续8年被评为市先进,还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文明窗口。我市连续4年位居全省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前3名。森林公安、木材检查工作一直领跑全国、全省林业系统,全国、全省的许多行业政策均来源于我市相关工作经验。我局还连续被评为20062007年度、20082009年度市级文明单位。林业干部队伍实现长足发展。五年来,仅市林业局就有9名干部

13、走向副处以上领导岗位,42名干部走向正副科级领导岗位。同时,有1名技术人员获得正高职称,10人获得副高职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经营理念还有偏差。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来看,各地普遍较为重视“种”和“砍”这一头一尾两个环节,但处于中间的“管”的环节却不理想,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作严重滞后,与之相关联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技术指导、林业科学研究也未能跟进,这是我市森林质量长期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2、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林业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现象较为明显,林业技术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5岁

14、,年轻技术力量难以跟进。同时,新形势下急需的林产加工、林化加工、林业投融资、林业碳汇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匮乏,林业创新动力不足。 3、基层基础依然薄弱。基层林业站所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仍然十分落后。尤其是基层站所人员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与现代林业建设的素质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4、林业产业竞争力不强。林业产值总量在国民经济中比例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小,2010年林业总产值为123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29.1415.1955.67。林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林产工业企业规模普

15、遍偏小,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产品少,木竹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林产品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善林业产业管理体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大幅进位势在必行。 5、林业特别是林改深层次问题解决的不够深透。当前,林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中许多问题解决的不够深透,如林地流转不规范,林业贷款不到位,采伐限额管理不适应新形势,公共服务职能未能真正履行,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和切实解决。 二、林业“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强工兴城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以林业改革为动力,以科学经营为主线,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构建现代林业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尊重自然与经济规律,将生态保护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