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0553969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

2、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D项表述错误。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中对儒家经典解读的标准答案,孟子地位快速提高,“孔孟之道”成为儒学精神的核心表达,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B项是孟

3、子地位提高的重要条件但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发生在汉代之后,D项与题意无关。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演说家生动的演讲易于鼓动雅典公民,由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模式,公民的拥护就将演说家的主张变为公民大会的决策,最终影响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走向,因此演说家能成为政治领袖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答案选A。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

4、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光荣革命”实质的理解,议会拥立威廉和玛丽的前提条件是二人必须接受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限制,“光荣革命”后形式上王权统治得以恢复但实质上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所以议会的迎王之举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答案选D,A B两项显然与议会目的不符, C项与英国史实不符,英国是一元制统治模式而非二王共管。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

5、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是指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体系,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哥白尼的“日心说”最早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宣告了科学的独立,答案选A,B C D三项均晚于A项。ks5u29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B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题干要求“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可以直接排除C D两项,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并未直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再仔细对比A B两项,不难发现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之间何者更能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显然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方面远远超越了清末新政,故答案选B。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

7、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易误选C项。从材料语意“只有才”句式中不难体会出材料强调的重心是“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即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答案选B,A D两项显然与题意不相吻合,当然结合史实可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并不认同各省分散的独立游击战争,C项自然也不会是其真正关注的重点。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

8、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强调了胡佛直接干预经济的举措,显然D项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措施,而A C两项是政府通过政策的调控间接促进经济的复兴措施,B项是运用贸易壁垒的方法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故只有D最符合罗斯福新政中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特点。32.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

9、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似 D. 历史上关系紧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战后西欧国家在经历战争的严重破坏后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在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下,只有通过联合才能摆脱大国的控制和实现欧洲的振兴与重新崛起,A是促使西欧国家联合的直接原因,B C D三项是欧洲国家能够实现联合的重要条件。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

10、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 ks5u【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间特征1952年正是斯大林执政的晚期(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而马林科夫认为“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显然这一说法与苏联的实际情况相反,而农业改革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此时并未开始,A C两项说法错误,当然这一错误认识根本不可能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其目的在于维护斯大林模式,答案选D。

11、34图6中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B.C.D.【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统一之前1866年普鲁士打败奥地利,迫使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奥匈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体,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从奥匈帝国分立出来,1938年3月德国在正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入侵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其疆域迅速扩大,二战后德国战败,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获得民族解放宣告独立,而德国则由英法美俄四国分区占领,其后分裂为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故以时间先后为序应该是,

12、答案选C。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了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结合史实不难发现二者发生的时代背景显现不同,“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也并未真正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A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

13、放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

14、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差出口有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只是,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