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0549415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PPT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企业是什么 什么样的决策才是企业的最优经营决策 2 理解总产量 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和规模经济 4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5 解释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 6 掌握总收益 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关系 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 厂商理论的基本命题是 生产者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产量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1 从实物角度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称作生产理论 2 从价值及货币形态角度分析对应产量变动所消耗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 称作成本

2、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 第一节生产理论第二节成本理论第三节收益 第一节生产理论一 厂商组织二 生产函数三 短期和长期 一 生产和生产函数 1 企业的含义及类型厂商或企业 Firm 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或服务的单个经济决策单位 按所有者的多少和所负责任的大小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 个人企业 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2 合伙制企业 两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 3 公司制企业 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 三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比较 生产者行为准则 运用有限的资本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2 生产和生产要素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 利

3、润 总收入 产出量与其价格之积 总成本 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与其价格之积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 即劳动 资本 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3 短期和长期 1 短期和长期 经济学中 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并非按照具体的时间长短 而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数量作为标准 短期 shoutrun 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 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 longrun 指生产者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 对生产进行调整的时间周期 2 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在短期和长期划分的基础上 相应地把投入要素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不变投入又称为固定投入 是指

4、在所考察的时期内其数量不能改变的投入要素 不管产量如何变动 不变投入的数量都是固定的 例如厂房 机器设备 土地等 可变投入是指在所考察的时期内其数量可以改变的投入要素 如当产量变化时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工人 原材料 燃料等 4 生产函数 ProductionFunction 1 什么是什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生产中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以Q代表总产量 L K N E分别代表劳动 资本 土地 企业家才能 则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 f L K N E 在分析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时 一般地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是既定的

5、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 因此 生产函数又可以简化为 Q f L K 它表明 在一定技术水平下 生产Q的产量 需要一定数量劳动与资本的组合 同样地 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为已知时 也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2 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 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 Q f L K0 Q f L0 K 长期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Q f L K 长期生产函数的主要问题是调整生产规模已达到产量最大和成本最低 生产函数 企业 产出 生产函数 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式Q f L K N E 黑箱 自然资源 资本 劳动 企业家才能 产量Q 投入要素 投入 二 短期生产函数 一 总产量 边

6、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二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三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一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 定义 总产量 TotalProduct TPL 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公式 TPL f L 2 平均产量 AverageProduct APL 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公式 3 边际产量 MarginalProduct MP 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总产量 公式 当增量趋于零时 MP是TP的导数 根据以上的定义和公式 可以看出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随劳动要素投入量的变动而变动 在短期生产函数中 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

7、量之间的这种关系 可以用下面的案例及表来说明 案例 用3台机床加工转盘 开始只用1名工人 由于既要操作机床 又要作必要的辅助工作 使机床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日产量只有6件 当增加一个工人后 有1人做辅助工作 另外1人能够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机床上 日产量增加至17件 人均8 5件 边际产量为11件 再增加1个工人后 就能够2人操作2台机床 另外1人做辅助工作 日产量增加到31件 人均10 3件 边际产量为14件 再增加1个工人 就能够3人操作3台机床 充分发挥了3台设备的效率 日产量增加到46件 人均11 5件 边际产量15件 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当增加到5人时 由于第5人没有具体的分

8、工 看哪个环节紧张就到哪儿帮忙 总产量虽然增加至60件 但边际产量却下降了 当增加到第6个人时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相等 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总厂量继续上升 此后 随着劳动力不断增加 不但剩余时间越来越多 而且因为工人互相干扰 废品率也上升 结果平均产量不断下降 边际产量下降更快 直到总劳动力为9人时 总产量达到最大 边际产量降为0 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当继续增加劳动力 便出现人浮于事 互相扯皮的现象 废品率进一步增加 导致边际产量为负 平均产量继续下降 总产量也开始下降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都是先递增后递减 MP与TP之间关系 MP 0 TP MP 0 TP最大MP 0 TP MP与

9、AP之间关系 当MP AP AP 当MP AP AP MP AP AP最高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 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 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Q L TP AP E L2 G MP O L3 L1 F A B MP AP和TP的关系 TP AP MP都是倒U型曲线 TPMPAP 当MP 0时 TP达到最大值 证明 一阶条件TP f L MP 令 0 即MP 0 当MP 0时 TPL达到极值 二阶条件 边际产量递减 0 当MP 0时 TP达到极大值 dTPdL dTPdL d TPdL dMPdL dMPdL 当MP AP时 AP达到最大值 证明

10、 一阶条件 TP f L AP MP 令 0 0即 MP AP 0MP AP 当MP AP时 AP达到极值 TPL dTPdL dAPdL dAPdL L dTP dL TPL L MP L APL MP APL 二阶条件 d APdL L dMP dL MPL L dAP dL APL 在极值点 MP AP L 0 边际产量递减 当MP AP时 AP达到极大值 L dMP dL 2 MP AP L d APdL dMP dLL 二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LawofDiminishingReturn 1 含义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 最初这

11、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 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的减少 这一规律是前述消费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 或其转化形态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 生产中 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即最佳技术系数 生产中 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 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 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 托马斯 马尔萨斯 1766 1834 英国经济学家 1805年任黑利伯里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 1819年马尔萨斯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马尔萨斯是人

12、口理论的创立者 马尔萨斯预言的失败 三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L不足 K不足 合理区域 Q TP AP E L2 G MP O L3 L1 F A B 第一个阶段 MP AP阶段 平均产出递增 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 AP MP 0阶段 平均产出递减 总产出增速放慢 第三个阶段 AP MP 且MP 0阶段 边际产出为负 总产出绝对下降 根据三种产量和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 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E MP 0TP Q MP APAP MP APAP 进一步图示 L TP AP L2 G MP O L3 L1 F A B MP APAP最大 MP 0TP最大 一种生产要素 劳

13、动 的合理投入区域 生产的三个阶段及生产的合理区域在图4 1中 以AP曲线的最高点为界 及以MP 0为界 将要素投入量L的范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MPL APL 即APL呈递增的阶段 总产量增加 第二阶段 APL MPL 0 即APL呈递减的阶段 总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 MPL 0时 TPL呈递减的阶段 一种生产要素 劳动 的合理投入区域 第 阶段 产量曲线的特征为 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 且达到最大值 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 然后 开始下降 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这说明 在这一阶段 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 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

14、投入量是有利的 或者说 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的劳动的投入量 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 因此 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 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 以增加总产量 并将生产扩大到第 阶段 第 阶段 可变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 边际产量呈下降至零之时 但仍为正值 总产量仍在增加 并达到最大值 此时 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是还有利的 第 阶段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转为负值 总产量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下降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 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才是有利的 由此可见 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 阶段 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 阶段 所以 生产只能在第 阶段进行 在生

15、产的第 阶段 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 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 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 阶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此 第 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 在第 阶段的起点处 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 在第 阶段的终点处 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 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 为什么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呢 案例 三季稻不如两季稻 1958年 大跃进 是一个不讲理性的年代 时髦的口号是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高产 于是一些地方把传统的两季稻改为三季稻 结果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这是因为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6、 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 它行之有效 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 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 改为三季稻之后 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 设备 肥料 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 每次使用的数量不足 这样 三季稻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 群众总结的经验是 三三见九 不如二五一十 三 长期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 等产量线 二 边际技术替代率 三 等成本线 四 最优要素组合 五 生产的规模报酬 三 长期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1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长期中 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的 通常以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来研究长期生产问题 Q f L K 两种可变投入下 如何使要素投入量达到最优组合 以使生产一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 或使用一定成本时的产量最大 一 等产量线IsoquantCurve 1 等产量线的概念等产量线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即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线上任何一点 L K组合不同 但产量却相同 K L Q 0 2 等产量线的特征 第一 等产量曲线是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