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0542244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试题(文科)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详解】“为无为,则无不治”体现无为思想,是道家思想,B正确。A提倡仁义思想。C主张“民贵君轻”;D主张依法治国思想。2.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答案】

2、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与儒家的“爱有差等”相对,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B,排除A;墨家的兼爱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排除C;墨家的兼爱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思想无关,排除D。3.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

3、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D项错误。4.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A. 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B. 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C. 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D. 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

4、材料“不违农时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反映了孟子反对过度的农牧渔业、林业的开发,主张遵从客观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按照农时辛勤劳动,而是说明遵从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必要性,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与百姓生产生活的关系,故C错误;“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D错误。故选A。5.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A. 君权神授B. 天人感应C. 无为而治D. 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

5、】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B;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6.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

6、经济不断发展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A【解析】西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故A正确;B、C、D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7.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A. 谥号是贵族享有的

7、特权 B.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 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是贵族享有的特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是大一统王朝权威加强的汉武帝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具有舆论监督作用,故C选项错误;根据“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崇尚儒家思

8、想,重视孝道,因此,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统治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选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知识分析解答。8.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C. 封建纲常伦理 D. 天人感应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故 “存天理,灭人欲”中“天理”主要指封建纲常伦理,故选C;AB是唯物主义

9、观点,而理学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排除D。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地方,依据所学可知,理学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这是以前儒家学说没有提到过的,故C正确;A、D项是西汉董仲舒发展的儒家

10、思想就具有的,不属于创新,排除;B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理学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联系所学理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10.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句话反映的是A. 孟子的“仁政”B. 朱熹的“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心即理”“致良知”,故C正确;材料

11、未体现“仁政”“经世致用”,排除AD;朱熹的“理学”不符合“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11.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以后综合了新儒家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人物。下列选项跟朱熹密切相关的是A. 融合了佛教、道教、法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B. 提出“格物致知”,进而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 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天理,提出“天人合一”学说D.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

12、科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故D正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没有法家思想,A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B;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跟朱熹密切相关”,联系所学朱熹的思想和成就分析解答。12.朱熹说:“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这体现了朱熹理学A. 修养论中坚持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B. 社会实践理论中坚持道统论的观点C

13、. 理气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D. 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了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反映了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理与器是统一的,“形而下之器”是“气”的表现形式,故材料体现了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而是说明理与气的关系,故A错误;“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材料并未涉及,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朱熹理学关于理与

14、气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B正确;A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

15、,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A.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答案】A【解析】“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该理学家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A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排除B;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C;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分析解答即可。15.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