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0533533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变动C. 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D. 县的面积比郡大2.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据此可知,三省体制有利于( )A政治决策的民主化 B宰相参与决策C决策程序的简化 D加强中央集权3.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

2、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定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重构 B从西周开始实行C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D确立了周代基本政治原则4.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

3、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6.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了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7.西汉武帝之前,帝王纪元并无年号,只有年数。武帝时有大臣提出,年号应以具有祥瑞意义的称号命名,不应只有数字,武帝接受了该大臣的建议,相继采用了“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 B.强化儒学的独尊地位 C.宣扬开拓疆土的功业 D.期盼国家

4、的国泰民安8.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儿皆奉吊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9.有学者认为科举制“造就了大批地方乡绅,他们实际上成为基层地方治理的中坚。在“皇权不下县”的制度下,乡绅集团是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中介与桥梁,以儒家伦理的名义整合基层社会。”这表明科举制的实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强化价值认同C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D有助于基层社会有效治理10.汉武帝于公元前1

5、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各郡国加强了对基层百姓控制 D.汉武帝重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1.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

6、思想12.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13.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14.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

7、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熟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反映当时( )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15.十二铜表法第7条规定:果实落在邻人的土地上,果树的所有人有权将其取回。后来罗马大法官据此创立了“请求返还之诉”。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人土地所有 B立法程序得到完善C邻里关系较为紧张 D反对“不当得利”1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

8、审判。这表明( )A.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B.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C.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D.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17.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 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18.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

9、识19.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繁荣。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这反映出当时( )A.公民言论相对自由B.人们认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C喜剧题材比较狭窄D.雅典政治生活被少数人左右20.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A.直接民主的弊端 B.精英文化的缺失 C.人民主权的危害 D城邦制度的衰落21.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习惯法,成为贵族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后来,经过平民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成立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

10、成文法,这就是十二铜表法,它被认为是真正罗马法的开端。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说明罗马注重法律产生程序的合法性 B表明贵族与平民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C成文法的产生维护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D成文法的产生是罗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2.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人人平等 B民主监督 C法律至上 D轮番而治23.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

11、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 B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C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 D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24.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A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B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了双重影响C元老院职能和人员发生了重大变化 D万

12、民法比公民法更灵活实用25.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B.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26.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

13、坏27.19世纪末曾任英国首相的格拉斯顿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君主平时对于她的国务员们商讨与处置方面的影响,总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这使政府的行动臻于永久和巩固。”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国王对内阁仍有一定的影响 B国王仍然是政治权力的中心C责任内阁制还没有正式确立 D国王对英国具有广泛的意义28.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B.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D.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29.

14、 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A.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C.制宪过程就是新贵族的夺权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30.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31.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原因是()A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C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 D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令各邦屈服32.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