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0529537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1.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人采取A. 王位继承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礼乐制度2.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 贵族生活腐化B. 血缘色彩浓厚C. 音乐发展迅速D. 社会等级森严3. 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B.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的影响D.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4.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 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5. 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A.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C. 以思想统一巩固

3、政治统一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6.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7. 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位的应是 ( ) 妻 室子 嗣妻(正配)二哥(20岁) 四哥(15岁)妾一(侧室)大哥(23岁)妾二(侧室)三哥( 18岁)A. 二哥(20岁)B. 四哥(15岁)C. 大哥(23岁)D. 三哥(18岁)8. 周代,天子死称为“驾崩”,诸侯死称为“薨”,卿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

4、禄”,平民、奴隶死称为“去世”。周代采用上述不同说法的目的是A. 维护官僚特权B. 规范等级秩序C. 体现终极关怀D. 突出皇权至上9.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 “周公立七十一国”D.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10.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对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理解正确的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强化了血缘纽带C. 根除了割据势力D. 体现了贵族政治11.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

5、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反映了皇权相权矛盾B. 提高了决策理性C. 体现了君主立宪优势D. 否定了君主专制12. 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3.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

6、,不可以世袭B. 郡守是长沙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 长沙郡无权任免益阳的县令D. 益阳县是长沙郡守的封地14. 秦始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A. 南方B. 东方C. 西方D. 北方15.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自秦代开始,“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A. 皇权至上B. 皇权独尊C. 君权神授D. 皇位世袭16.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

7、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17.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B. 分散军权C. 重文轻武D. 守内虚外18.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

8、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19.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提高了官员素质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废除了门阀制度20.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21. 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

9、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22.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度B. 君主专制制度C. 中央集权制度D. 郡县制23.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

10、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24.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25. 一位年轻人准备参加明

11、经科的科举考试,他的理想是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这位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朝代和他理想中的任职部门应该是()A. 隋朝尚书省B. 唐朝门下省C. 宋朝枢密院D. 元朝中书省26.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27.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

12、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8.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女性地位低下B. 婚姻讲究门第C. 择婿方式独特D. 大臣拉帮结派29. 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

13、样做法表明当时()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30.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室,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的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真正的领袖”是因为()A. 唐朝设政事堂B. 元朝设中书省C. 明朝废除丞相制D. 清朝设军机处31.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

14、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B. 君臣地位发生变化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32. 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33.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权威逐渐扩大,到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内阁不但掌握“票拟”,地位也凌驾于六部之上。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太监权力也不断上升,一度出现

15、了宦官专权。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A. 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B. 内阁和宦官分权制衡,有利于民主政治C. 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加强D. 内阁和宦官权力的扩大破坏了君主专制34. 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A. 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 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D. 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35.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上的束缚B. 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 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程式化D. 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人裁决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