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130529372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年老院与江城亲人的“过命交情”在驰援武汉的一个月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7名队员所在的支援湖北专业医疗队收到一封来自中共武汉市第四医院委员会致河南援鄂医疗队的感谢信:“在疫情防控战役最为困难的时候。亲爱的战友,你们来了。”“你们放弃与家人的团聚,顾不上舟车劳顿,冒着未知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冲上一线投入战斗,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期,一举接管了我院的三个病区。远道而来,超负荷工作,生活上的不习惯,你们也从不喊苦累,让人饮佩。”“近百患者病愈出院,对你们念念不舍。”“武汉已经进入三月,气温开始转暖,这场战斗也挺过了艰难的相持阶段,有你们的携手,前方已经出现了胜利的曙光。”感谢信的背后,是武汉人民对

2、来自河南白衣战士的赞赏和感激。逆风而行,27名队员驰援武汉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七点,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高铁站。新医一附院27名队员正在其中。崔俊伟是医院结核内科副主任医师,今年39岁,被医院紧急任命为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高铁站没有一个旅客,从车站到住宿宾馆一个小时的车程中没有遇到一辆车。偌大的宾馆没有车,也没有人,我们是唯一的团队。这才感受到疫区凝重压抑的氛围。”从自愿报名到接到驰援通知,不足十个小时;从接到通知到壮行出征,又不足十个小时。深夜召集、打包行囊、紧急培训、驰援出征大多数队员选择对父母隐瞒,与爱人一个匆忙拥抱就吻别了睡梦中的孩子。“妈妈当时并不知道疫情严重,还乐

3、呵呵帮我打包行李。后来从新闻里得知有年轻医生被感染而去世,她才忽然害怕,开始每天对我嘱咐了。”崔俊伟说,作为专业医护人员,他们清楚此次疫情严重、传染凶猛。“我们不是英雄,也不是百毒不侵,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沖,因为前方有人需要我们!”开往武汉的高铁上,27名队员还各自写下一封“家书”,有人第一句就是“如果我没有平安归来”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队员们逆风而行,精神上做好了牺牲准备,但在这场鏖战中,必须要精心筹划,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队员零感染,是医院党委和全院职工对我们的要求”。队员曾萍是医院感染控制专家,也是医疗队中最年长的队员。“我在,队员放心。我必须要把他们一个不落地、安安全全带回

4、去。”她随队员进出隔离病区、住宿宾馆,队员出现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她需要确保每一名队员每一细微处的防护安全。打出治疗“综合拳”,213人治愈出院自1月28日以来,河南医疗队先后接管武汉市第四医院3个重症患者救治病区,设置床位111张。黄军是队员们接诊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在隔离病区20天的治疗里,黄军从新入院时呼吸困难、高烧呕吐、奄奄一息到康复出院,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医疗队在高强度、高压力医疗照护任务下的作风和实力。“对待重症患者要做到紧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对待轻症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缓解他们对病毒的恐惧,注重心理干预治疗。”崔俊伟介绍说,队员们在前线的抗疫战场上逐渐琢磨出这套行之

5、有效的“综合拳”打法。黄军的治愈出院,正是得益于此。原来黄军目睹同一个病房的两位老年患者先后去世,对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恐惧,甚至不自觉手脚哆嗦、浑身发紧,且整夜无法入睡。鉴于此,医护队员们果断对黄军采用“综合拳”疗法。队员胡炳倩、张致琴在了解黄军还是一名孤儿后,主动添加微信以保持随时联系,给予他兄妹亲人般鼓励和安慰,帮助他“淡化疾病,踏实睡觉”。2月17日出院那天,这位39岁的汉子难掩激动,他用最淳朴的手写体,一笔一划写出他对医疗队队员们致敬。“崔俊伟、王拥涛、段树鹏、李闯、张致琴、胡炳倩我要记住你们的名字,感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两个月来,河南医疗队一共收治患者231人,治愈出院213人,治

6、愈率92。“213个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父亲或母亲。每一个患者的病情,都揪动着他们背后家人的心。我们是他们的希望,被他们称为过命的亲人。”崔俊伟说,这就是为什么队员们选择和武汉人民成为并肩作战 “生死战友”, 疫情不退绝不收兵。温暖而感动,队员与武汉市民互相感恩在61天的紧张工作中,他们冲锋在前、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江城亲人结下了过命的交情。让许多医疗队员印象深刻且感动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人民爱憎分明与无私感恩。医疗队刚接管病房的时候,一些恐慌无助的患者会在病区宣泄情绪,但队员们一开口说话亮明身份,他们就会马上安静下来,“感谢你们,冒着生命危险

7、来支援我们”。 后来,队员们把名字和医疗队信息写在防护服上,画上一颗闪亮的红星,这无论对患者还是队员来说,都是一种温暖的存在。出院后完成14天隔离观察的黄军,第一时间和队员联系,询问是否可以去隔离病房做志愿者,他说,“想为患者服务,也想为你们分担,打扫病区卫生回报社会。” “当人们都在感谢医护人员时,我最想感谢的是英勇无私的武汉人。”队员臧树志说。非常时期,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下班的志愿者车辆,在住处,常常有武汉市民送来的面包牛奶等,每当享受脱去防护服、护目镜的轻松和食物带来的满足感时,队员们同样心怀感恩。还有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把爱人和孩子送到娘家后,主动报名做志愿者。他每天跟队员

8、一样,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护目镜,进入隔离病房,搜集病人的医疗废物并集中,还用拖把将病房和走廊的地面拖拭干净,每天两次,每次下来都累的一身汗。当问他进隔离病房害怕吗?他很坚定的回答说“不怕。跟你们比,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位志愿者让臧树志充满敬佩。他说,正是有这么多勇敢无畏的武汉市民在身边,医护人员从未觉得是在孤军奋战。从入鄂之初的紧张忙乱,到救治工作的有条不紊,河南医疗队成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协助武汉人民共渡难关。他们时刻牢记:这一战越是艰难,越要打出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来了就是一家人,一切为了救治患者,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打好这一战!待到胜利之日,黄河长江再相约!(10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工作中主动承担起咽拭子采集等高风险感染工作,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其他17名队员在前线同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火线入党。)(来自感染、呼吸、重症专业的27名队员作为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开展工作)(患者黄军出院,感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亲人们)(24岁的李想是医疗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90后的她把一颗“红星”画在防护服上,眼神坚韧、勇敢、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