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备考辅导-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0524064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备考辅导-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四年级-备考辅导-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备考辅导-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备考辅导-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以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本着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走”与“留”,通过对

2、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 听写词语,导入新课。在教学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在学生齐读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接着引出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上节课留下的)两个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而进入到第二课时的教学。二、 研读“玄奘为什么要走”。学生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在书上做相应的圈划。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3、引导学生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联系上文法门寺的具体情况,从而弄清玄奘当时想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三、 探究“玄奘为什么又留了下来”。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四、续写故事,深化主题。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

4、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桃源中心小学 倪浩忠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教学重点: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生命的林子。在学习课文

5、之前,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2.对照屏幕自己批改,课后再订正。3.齐读生字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寺庙的僧人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法门寺是个名寺,寺庙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来法门寺。)4.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奘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如果此时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教师板书:走 留5. 看来同学们对于玄奘的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放飞你们的思想,好好感悟课文中的语句,在书上圈圈划划。二、精读课文。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

6、文,做出圈划。2.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走呢?(1) 学生交流:有人和玄奘说要想展示才华,就要到小的寺庙去,就要去向师父辞行。(2) 老师点拨: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呢?(3)学生再交流。(4)师:从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玄奘想潜心修炼,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却身在法门寺中,读(刚才听写的词语)(5)玄奘待在这个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所以他要决心留下来。2.为什么他又留了下来?(1)学生交流:他的师父对他说,山野小寺就没有竞争,最多在那里当一个方丈,但是留在法门寺的话,会有更多的竞争和提高;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树林一样。3.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奘的呢?

7、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49小节。4. 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引导他的;是问玄奘是愿意做太阳还是愿意做烛火的问题来引导他的。)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开导玄奘,他一共问了玄奘几个问题?(一共问了四个问题。)A.我们一个一个来看?(1)出示:“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方丈为什么要这样问这两个问题?师生交流:方丈是想了解玄奘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B.于是方丈带着玄奘来到了树林,他又问哪两个问题呢?为什么要这样问呢(1) 出示:“这棵树是这里的,可它能做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2)这棵树和一片松林里的树有什么不一样

8、呢?指名说说树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师生交流:从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3)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样说的?在他的话语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师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树作比较,而是拿人做比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学生谈体会:有了竞争才会让一个人成才。方丈的话语真是令人回味啊,我们再来读这段话。(4)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联系前面的内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浏览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一棵松树立在灌木丛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画就是全是松树的林子。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

9、的林子、充满生命力的林子。)5.方丈如此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玄奘,看看玄奘自己是怎么说的?(投示玄奘说的话。)(1)指名读。(2)法门寺还是那座法门寺,再读词语。(投示)(3)可此时的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4)这时的玄奘还会觉得待在法门寺没有意思吗?(5)再读课文。6.玄奘一开始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也还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寺还是这样的寺,经过方丈的教导,玄奘明白法门寺就像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林子,在这片林子里,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僧。如果玄奘走了,他会觉得自己像什么?(那棵远离树林的树,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教师板书:“柴” “材”三、拓展延伸1.后来玄奘又遇到了那位曾经

10、劝他离开的僧人,玄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2.学生构思。3.学生交流。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齐读,你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了吗?学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更高的成就学生:只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四、总结课文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只有在莽莽苍苍的大林子里才能成为栋梁;对于玄奘来说,只有在法门寺这片大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对于成才的人来说,只有在社会这个群体中才能有所作为。其实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六三班,桃源中心小学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预祝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五、作业设计。1.选用文中的词语进行搭配。( )的法门寺 ( )的法门寺( )的法

11、门寺 ( )的法门寺2.照样子写成语,注意带点的字。晨钟暮鼓遮天蔽日3.学了课文,我懂得了的人生哲理。4.续写: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板书设计生命的林子走 柴留材有竞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两根擎天柱“走”、“留”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桃源中心小学 倪浩忠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

12、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通过对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这样教学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一、 听写词语,导入新课。教学伊始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然后问学生读后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两个主要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由此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二、 研读“为什么要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从而弄清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所以

13、不必要花多少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上。三、 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由此看来,备课的艺术首先是将文本读“薄”艺术啊!只有将文本读“薄”了,我们才能自由

14、驾驭文本与课堂。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字、一句话上,而是应当从布局谋篇、从文化背景的高度进行品味与体会。”这也许是我们阅读教学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四、 续写故事,深化主题。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 的道理,效果不错。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沉闷,这是这堂课上的一大败笔。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要好好探究的问题,我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理论书籍,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