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0499826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第4章波粒二象性 单元测试3 教科版选修3-5(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的本性单元测试3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两部分,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小朋友吹出的肥皂泡泡、热菜汤表面的油花、马路上积水表面的油膜,都有彩色花纹.这是下列哪种原因形成的 ( )A.光的色散B.光的衍射C.光的直线传播D.光的干涉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干涉及与其他现象的区别.以上现象都是干涉现象,即薄膜干涉.白光照射在肥皂泡膜、油膜表面

2、,被薄膜前后两个表面反射的两列反射波叠加,形成干涉条纹.由于白光中的各色光波长不同,干涉后的条纹间距不同,所以薄膜上就会出现彩色花纹.D正确.答案D2.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太阳光照射下,水面上油膜出现彩色花纹是光的色散现象B.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黄光,则条纹间距变窄C.光导纤维丝的内芯材料的折射率比外套材料的折射率大D.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纵波解析:水面上油膜出现彩色条纹是光的干涉现象.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波长变大,条纹间距变宽.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只有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答案C3.国家836计划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中所研究的X光激

3、光(频率范围很窄的高强度X射线)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用X光激光给细胞“照相”,以下激光的哪些特点属于次要因素 ( )A.杀菌作用B.化学作用C.波长短D.能量高解析:本题考查X光激光给细胞“照相”的原理.细胞的“尺度”很小,用普通光照相,会发生明显衍射,图像不清晰;而X光波长很短,用它照相不会发生明显衍射,可以得到细胞的清晰照片.可见用X光激光给细胞“照相”,主要是利用了X光的波长很短,故A、B、D属于次要因素.答案ABD4.肥皂薄膜在阳光照射下可看到彩色花纹的原因是 ( )A.薄膜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B.薄膜对不同色光的反射方向不同C.不同厚度的地方,薄膜吸收不同的色光D.不同厚度的地方,

4、某一波长的光从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互相叠加而产生的解析:本题考查光的薄膜干涉,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5. 2001年10月,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大熊猫普查,首次使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RS卫星红外遥感技术,详细调查了珍稀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栖息地周边情况等.红外遥感利用了红外线的 ( )A.热效应B.相干性C.反射性能好D.波长长、易衍射解析:红外遥感利用了红外线波长长,易绕过障碍物的特点.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6.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距离双缝l处,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若使光屏在其附近前后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屏向前移动,干涉图样变得模糊不清B.将屏向后移动,干涉图样变得模糊

5、不清C.只要屏移动,干涉图样就变得模糊不清D.不论屏向前移动,还是向后移动,屏上均有清晰的干涉图样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干涉.光屏上得到干涉图样,是两列相干光叠加产生的.在光屏附近前后移动光屏,l变大或变小,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图样,由x=知,条纹间距变宽或变窄.答案D7.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中,双缝的作用是 ( )A.遮住过于强烈的灯光B.形成两个振动情况相同的光源C.使白光变成单色光D.使光发生折射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双缝的作用是获得相干光源.故正确选项为B.答案B8 .如图所示,让自然光照射到P、Q两个偏振片上,当P、Q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夹角为以下哪些度数时,透射光的强度最

6、弱 ( )A.0B.30C.60D.90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偏振现象.由于光波是横波,所以当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夹角为90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弱.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9.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中,用红光做实验,在屏上呈现明暗相间、间隔距离相等的红色干涉条纹若将其中一条缝挡住,另一条缝仍然可以通过红光,那么在屏上将看到 ( )A.形状与原来一样的明暗相间、间距相等的红色条纹B.形状与原来相似的明暗相间、间距相等的红色条纹,只是间距变窄了C.形状与原来不同的明暗相间、间距不等的红色条纹D.没有条纹,只是一片红光解析:本题考查双缝干涉与单缝衍射的区别.将一条缝挡住时,由双缝干涉变为单缝衍射,衍射条纹仍为明

7、暗相间,但间距不相等.故正确选项为C.答案C10.X射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简称CT,由于诊断迅速、准确率高得到广泛的应用.CT机的扫描部分主要由X射线管和检测器组成.X射线贯穿人体经部分吸收后,为检测器所接收,检测器所接收的射线的强弱决定于人体截面的组织密度.检测器所测得的不同强度的信号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转换成图像,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也可用胶片拍摄出来.下图为X射线产生的原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现X射线的科学家是伦琴B.X射线是对阴极上的原子的内层电子受激产生的C.CT机诊断主要是利用了X射线穿透力强,能使胶片感光的特性D.原理图中的电源1可用交流电源,电源2一定用高压直流电

8、源解析:198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X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激产生的;CT机诊断主要是利用了X射线穿透力强,能使胶片感光的特性;电源1是灯丝电源,为灯丝提供电流,可以用直流电,也可以用交流电,电源2是用来提供加速电压的,所以一定要用高压直流电源.故A、B、C、D都是正确的.答案ABCD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1 .A、B两图是由单色光分别照射到圆孔所形成的图样.其中图A是光的(填“干涉”或“衍射”)图样.由此可以判断出图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填“大于”或“小于”)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解析:本题考查发生明显衍射的条

9、件.A图为小孔衍射,B图为光的直线传播.答案衍射小于12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尔用灵敏温度计研究光谱中各色光的热作用时,把温度计移至红光区域外侧,发现温度更高,说明这里存在射线,这就是红外线.它最显著的作用是;它还可以用作、.解析:本题考查红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答案热作用红外线遥感红外摄影红外成像13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了紫外线,从此紫外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是利用了紫外线的;验钞机能检验钞票的真伪是利用了紫外线的;医院里常把紫外线用来.解析:本题考查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答案化学作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14.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测量头如图所示,

10、调节分划板的位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亮条纹的中心,此时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mm.转动手轮,使分划线向一侧移动到另一条亮条纹的中心位置,由螺旋测微器再读出一读数.若实验测得4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x=0.960 mm,已知双缝间距d=1.5 mm,双缝到屏的距离L=1.00 m,则对应的光波波长为= mm.解析:(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1.179 mm.(2)相邻两条亮(暗)纹间的距离:= mm=0.320 mm= mm=4.8mm.答案1.1794.815.有些动物在夜间几乎什么都看不到,而猫头鹰在夜间却有很好的视力,这是因为它对某种波段的光线产生视觉根据热辐射理论,物体发出的光的最大波长与物

11、体的绝对温度T满足关系式T2.90mK.若猫头鹰的猎物蛇在夜间体温为27 ,则它发出光的最大波长为m,属于波段解析:由T=2.90mK得=9.7m该波长属于红外线波段.答案9.7红外线三、本题共4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6.(8分)要使某透镜能对在空气中波长为0.52 m的黄绿光增透,至少要在镜面上涂厚度为多大的增透膜?(假定做这种膜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3)解析:本题考查光的薄膜干涉.光波在膜中的波长为=m=4.0m增透膜的厚度为d=m=1.0m.答案1.0m17. (9分)用波长

12、=0.51 m的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测得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x=0.55 mm.若将整个装置放入折射率n=的水中,那么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是多大?解析:根据x=在水中绿光的波长:=在水中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由两式得: = = =0.41 mm.答案0.41 mm18.(9分)金属钠蒸气发出的黄光,频率是5.1Hz,它以45的入射角由空气射入玻璃后,折射角是30,那么它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和波长如何改变?改变了多少?解析:本题考查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速、波长改变.玻璃的折射率:n=sin/sin=sin45/sin30=1.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v=c/n=3.0/1.4

13、m/s=2.1m/s可见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减小,减小值v=0.9m/s光在真空中的波长=c/=3.0/(5.1) m=5.9m光在玻璃中的波长:=v/=2.1/(5.1) m=4.1m光在玻璃中的波长减小,减小值=1.8m.答案速度减小值v=0.9m/s;波长减小值=1.8m.19.(14分)一般认为激光器发出的是频率为v的“单色光”,实际上它的频率并不是真正单一的.激光频率v是它的中心频率,它所包含的频率范围是v(也称频率宽度).如图所示,让单色光照射到薄膜表面a,一部分光从上表面反射回去(这部分光称为甲光),其余的光进入薄膜内部,其中的一小部分光从薄膜下表面b反射回来,再从上表面折射出去(这部分光称为乙光).当甲、乙这两部分光相遇叠加而发生干涉,称为薄膜干涉.乙光与甲光相比,要在薄膜中多传播一小段时间t.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能观察到明显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是:t的最大值与v的乘积近似等于1,即只有满足v1才会观察到明显稳定的干涉现象.已知某红宝石激光器发出的激光频率v=4.32Hz,它的频率宽度v=8.0Hz.让这束激光由空气斜射到折射率n=2的液膜表面,入射光与液膜表面成45角,如图所示.求:(1)从O点射入薄膜中的光的传播速率;(2)估算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下,能观察到明显稳定干涉现象的液膜的最大厚度.解析:(1)由折射率n=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