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0498898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实验的安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化学实验的安全基础巩固1化学实验中,人的五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五官的使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解析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将鼻子靠近瓶口,A项错误;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巴吹,B项错误;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D项错误。答案C2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用手接触药品B.用嘴吹灭酒精灯C.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D.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解析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特别是一些具有腐蚀性的药品;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若用嘴吹灭可能引起失火;带有溶液的滴管不能平放在实验台上,防止药品腐蚀滴管的胶管和实验台。答案C3下列对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如

2、遇到电线着火,应该先关掉电闸B.发现实验室中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不慎将稀盐酸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D.不慎将少量浓碱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3%的稀盐酸解析关掉电闸以防二次伤害,A项正确;开窗通风以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止爆炸,B项正确;酸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C项正确;浓碱溅到皮肤上,应先用水冲洗,再涂上3%5%的硼酸溶液,盐酸对皮肤有腐蚀性,D项错误。答案D4下列仪器,能够用来加热较大量液体的是()A.试管B.量筒C.烧杯D.广口瓶解析试管用于少量液体试剂的加热,A项错误;量筒只用来量取液体,不能

3、用来加热大量液体,B项错误;烧杯可以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量液体试剂,C项正确;广口瓶不能用来加热液体,D项错误。答案C5门窗紧闭的厨房内一旦发生煤气大量泄漏,极容易发生爆炸。当你从室外进入厨房闻到极浓的煤气味时,在下列操作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立即开启抽油烟机排出煤气,关闭煤气源B.立即打开门和窗,关闭煤气源C.立即打开电灯,寻找泄漏处D.上述三者可同时进行解析开启抽油烟机或打开电灯的开关时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答案B6下列物质中,可以随身携带乘坐飞机或火车的是()A.鞭炮B.硫黄C.高锰酸钾D.氯化钠解析鞭炮、硫黄属于易燃易爆物,高锰酸钾属于强氧化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禁

4、止携带,氯化钠不属于易燃易爆物。答案D7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剩余的药品倒入水池B.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C.尝一下实验室酒精的味道D.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解析将剩余的药品倒入水池会发生危险,污染环境,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A项错误;实验室中的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不能品尝其味道,不能用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否则可能引起中毒,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答案B8(2017云南学业水平测试改编)实验室保存少量下列药品的方法正确的是()A.白磷保存在水中B.浓盐酸保存在广口瓶中C.碳酸钙保存在细口瓶中D.硝酸银溶液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答案A9下列关于加

5、热的操作正确的是()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准对着别人,但可以对着自己B.玻璃仪器都可以用于直接加热C.在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应把H2通过预先加热的氧化铜D.无论给试管中的液体还是固体加热,都必须先预热解析A项,试管加热时既不能对着别人,也不能对着自己;B项,玻璃仪器中的滴管、量筒等不能加热;C项,CuO预先加热,通入H2后可能因混有空气而引起爆炸。答案D10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给盛有液体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然后竖立试管倾倒盛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

6、,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将烧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紧塞子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解析不正确,试管中液体过多,受热时易溅出;不正确,这样操作会吸入较多的气体,容易发生意外,应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不正确,倾倒盛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液体腐蚀标签;不正确,这样操作易使烧瓶破裂,应将烧瓶拿在手里慢慢转动着塞紧塞子;不正确,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否则会污染滴管造成污染试剂;不正确,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缓注入盛

7、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答案能力提升1(2017云南学业水平测试)一些盛放化学物质的容器上常贴有危险化学品的标志。贴有如图所示标志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酒精C.浓硫酸D.氢气答案D2对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B.当出现CO中毒时,应立即将中毒者抬到室外通风处C.制取并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止加热D.将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解析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不能用NaOH溶液冲洗,因为NaOH有较强的腐蚀性,A项错误;若用排水法收集O2,应先撤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发生倒

8、吸,C项错误;含H2SO4的废液经处理后,倒入指定位置,不能用水冲入下水道,D项错误。答案B3下列生产、生活、实验中的行为,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点燃打火机,可以检验液化气钢瓶口是否漏气B.进入煤矿井下作业,戴上安全帽,用帽上的矿灯照明C.节日期间,可以在热闹繁华的商场里燃放烟花爆竹,欢庆节日D.实验室里,可以将水倒入浓硫酸并及时用玻璃棒搅拌,配制稀硫酸解析若液化气泄漏会形成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时易发生爆炸,故A项错误;进入煤矿井下作业,不能用明火照明,可以用矿灯照明,B项正确;在繁华热闹的商场里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故C项错误;浓硫酸稀释时放热,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造成局部温度升高

9、,溶液飞溅,故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故D项错误。答案B4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时,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做H2还原CuO实验时,先通H2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H2碱液流到桌子上,先加稀醋酸溶液中和,后用水洗A.B.C.D.答案D5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化氢尾气,以防止环境污染。下列既能吸收尾气,又能防止溶液倒吸的装置是()解析A装置虽然能防止倒吸,但会有氯化氢逸入空气而造成环境污染;C、D

10、装置中的进气管插入液面以下,不能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答案B6今有A、B、C、D、E、F六种装置,如图所示。(胶塞、导管可自由选用)(1)写出的仪器名称:,。(2)实验室采用加热氯酸钾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选择和相连接,制取并收集氢气时应选择和相连接。(3)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并检验生成气体的实验,应选择和相连接,检验气体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4)制取氢气并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选择和装置,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其原因是。解析本题考查制取、收集O2、H2的装置以及检验CO2的方法和H2还原CuO的装置。可根据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CO2,H2

11、还原CuO时注意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成CuO。答案(1)铁架台试管烧杯酒精灯(2)AEBF(3)AC烧杯中有白色沉淀生成(4)BD防止生成的铜再和氧气反应7如图是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时应先点燃(填“A”或“B”)处的酒精灯。(2)洗气瓶中的现象为。(3)酒精灯B的作用是。(4)乙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其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过澄清石灰水以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试对此评价,你认为乙的设计(填“必要”或“不必要”)。理由是。(5)丙同学认为甲设计的装置中尾气处理还可以有其他方法,请你为丙同学设计一种合理的尾气处理方法。解析由于CO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因此与CuO反应前,应先通入CO排除装置中的空气。CO有毒,故应先点燃B处酒精灯进行处理。在反应前CO已通过石灰水,没必要再设计CO与石灰水的反应。答案(1)B(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将未反应的CO转化为CO2,防止污染空气(4)不必要在点燃A之前CO已通过澄清石灰水(5)在导管末端连接一气囊(或储气瓶)(答案合理即可)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