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0445120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吕梁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吕梁市2019年10月高三阶段性测试历史(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一段国语鲁语上的白话译文:先王为诸侯订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聘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从这段白话译文可以看出,分封制很大程度上A. 维护了等级秩序B. 强化了礼乐制度C. 具有制度性保障D. 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的是,通过相应的制度使诸侯遵守分封制规定的统治秩序,故C

2、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制度规定,不能看出分封制的效果,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排除B;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2.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要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此做法的最大意义是A. 削弱了审判机关的独立性B. 提高了监察机关的监察效能C. 皇帝操控了司法和监察机关D. 减少了司法和监察的不公【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司法机关与监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这样做有助于公正判案,减少冤假错案,

3、故D正确;A和C都为负面效应,不符合“最大意义”,排除;B项以偏概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要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省略处应为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

4、续性”是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A与血缘关系有关,故排除。察举制是直下而上,故排除B。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不在中央,故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4.顾炎武在其郡县论中说:“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在这里意在强调A. 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存在弊端B. 中央集权应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 郡国并行制有其积极的一面D. 扩大地方权力有利于国家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弊端则是

5、中央权力过大。因此中央集权应该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即可实现天下大治。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扩大地方权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国家治理,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5.万民法摘编中有这么一句话“:宁可漏网一千不不可枉屈一人。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这句话体现了罗马法A. “有罪推定”的精神B. 蕴含自由民主的诉求C. “疑罪从无”的原则D. 注重宽容公正的氛围【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意思来看,没有证据不能定

6、罪,体现“疑罪从无”的原则,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能“有罪推定”,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自由民主思想,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注重宽容,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此“办法”最有可能指的是A. 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B. 德国统一后出台的德意志帝国宪法C. 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原则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光荣革命采取妥协的办法,后颁

7、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故A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皇帝极大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有效约束袁世凯专权,不符合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排除BD;美国没有长期专制,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英国光荣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即可。7.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中写道:“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下列符合纵向权力的划分

8、的制度是A. 总统制B. 民主共和制C. 联邦制D. 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详解】权力的纵向划分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AB属于横向权力的划分,排除;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D错误。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年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三次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主要要求是A. 第一次是商品输出,后两次是资本输出B. 前两次是商品输出,第三次是资本输出C. 三次均为资本输出攫取土地D. 三次均为商品输出掠夺原

9、料【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商品输出,第三次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资本输出,故B正确;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商品输出,AC错误;第三次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资本输出,D错误。9.梁启超说:“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而孙中山则说:“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两人不同的主张实质上是A. 改良和革命B. 专制和民主C. 人治和法治D. 迷信和科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认为,民众觉悟太低,只能“改

10、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坚持“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故A正确;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是专制、人治,B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迷信和科学,排除D。10.某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是劳而无获的。”此“政治局扩大会议”指的是A. 中国共产党“三大”B 中国国民党“一大”C. 遵义会议D. 政协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纠正了李德、博古错

11、误的军事指挥,故C正确;A是1923年,B是1924年,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1934年,AB时间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政协会议召开是1946年,其主要内容是筹备组建新政府,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即可。11.蒋介石在一篇文章中说:“用这种革命战术,他(指日本引者注)要占领我们一省,至少时间就是一个月,如其统计起来,他们要占领我们十八省,至少要费十八月,这十八月时间,那国际形势的变化还了得?”这反映出蒋介石的意图是A. 抗战到底B. 联美抗日C 灵活应对D. 苦撑待变【答案】D【解

12、析】【详解】从“至少要费十八个月”可知蒋介石是主张持久抗战的,但从“国际形势的变化还了得”一句可知,他主要寄希望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故D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蒋介石抗战到底的决心,也不能反映“联美抗日”、“灵活应对”,排除ABC。12.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其中“后方挖蒋根”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B.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C. 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D. 提高各个阶层反蒋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因为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后方挖蒋根”指的是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摧毁蒋介石所

13、依靠的阶级基础,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故A正确;“后方挖蒋根”指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非国统区,排除B;“后方挖蒋根”指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与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无关,排除C;D项中“各个阶层”表述错误,土地改革打击了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不反蒋,排除。13.“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 日内瓦会议B. 尼克松访华C. 中美建交D. 中日建交【答案】B【解析】【详解】“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指中美关系正常化,“日本赶忙拥抱北京

14、”指中日邦交正常化,结合所学,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故B正确;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1979年中美建交,A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赶紧拥抱北京”指的是中日建交,D是材料现象的反映,不是原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日本赶忙拥抱北京”,联系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影响分析解答即可。14.关于“九二共识”,大陆方面的表述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台湾方面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

15、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可见“九二共识”的真正意涵是A.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 一个国家两个政府C. 一个中国共谋统一D.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可知,一个中国共谋统一是双方的共识,故C正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台湾方面不予认同,排除A;“一个国家两个政府”双方都不认同,排除B;“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仅台湾方面认同,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联系所学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15.有一段文字残缺的列宁选集:既然建造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根据所学此残缺部分的文字应该是A. 发展文化事业B. 增强经济实力C. 利用革命手段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