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0440292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作家来说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置身于这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但如果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从来如此的,我们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在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历史化”“相对

2、化”“艺术化”,在作品中凝聚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文学经典,能否攀上文艺的高峰。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 现实主义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有着曲折复杂的历史。在历史上,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可以说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的触角深入人类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于教条化而导致了公式化、概念化,在具体实践中遭

3、受了挫折,但无论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还是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都试图在理论上对之做出纠正或扩展。20世纪80年代,新的文艺思潮蜂拥而来,现实主义一度被视为落后、过时的创作方法,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催生了中国的“先锋文学”,成为当时占据主流的文艺潮流。但时过境迁,30年后重新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风光无限的先锋文学已经很少有人问津,而被视为“落后”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仍然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规范,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在今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 事实上,20世纪

4、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不仅先锋文学作家转向了更加平实的写作,而且“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学”“非虚构”等现实主义脉络不绝如缕,在文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现实主义并未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其原因或许主要在于,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等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 但值得欣喜的是,新一代中国作家已经登场。在这个充满丰富性与可能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中国经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为我们提供

5、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才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 (选自2016年04月08日人民日报;K现实主义: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作者:李云雷,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当代作家,只有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去观察、思考与研究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学经典,攀上文艺的髙峰,B.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曾对人类的精神领域进行探索,而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则有过从建构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的打算。C. 西方的“无边

6、的现实主义”曾试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教条化而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做出纠正或扩展。D. 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它为我们书写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提供了可能性。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荐之中,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性,也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B. 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曾因“先锋文学”的冲击而被视为是“落后”的,但它仍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这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C. 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这或许是目前现实主义还没有成为很多作家的自觉追求,

7、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的原因之一。D. 20世纪90年代以来底层文学”等现实主义脉络连续不断地出现,先锋文学作家转向更加平实的写作,显示着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3.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A. 大卫科波菲尔融进了查尔斯,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B.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C. 莫言在食草家族前言中说,这本书表达了他渴望人类可以通过吃草净化心灵的强烈愿望,

8、对蹼膜的恐惧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膜拜。D. 人民的名义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答案】1. B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的触角深入人类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前者”指的是“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后者”指的是“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选项指代错误。2. 试题分析:“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

9、性”错误。原文第一段:“我们置身于这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习焉不察”的意思是“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是“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才能做到的。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3. 试题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可知,A、B、D中的三部作品更加注重原文所强调的时代性和真实性-“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二

10、、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秋风里的泥瓦匠王往大厦快竣工时,秋风到了。泥瓦匠喜欢秋风。他常常站在脚手架上探着头,迎从西北吹来的秋风,向着西北的天空出神。他的家在这个城市的西北方向。他想象着稻谷、黄豆、山芋和向日葵的模样,想着春天和老婆的约定,恨不得手里的瓦刀变成镰刀。十来天过去了,大楼终于竣工了,可是工友们没领到工钱:建筑公司的老板躲了起来,副手出来解释说,大厦所属单位的资金还没到位。工友们一下子感到了秋风的寒凉。他们找谁都没用,都说老板不出面没办法。一晃几天过去了,秋风好像一天比一天凉。泥瓦匠说:“不行,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回去收庄稼。”工友们说:“你头脑有毛病呀,庄稼值几个

11、钱,你这一年工钱怕抵你三季庄稼呢。”泥瓦匠说:“这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想回去收庄稼。”一个年轻的工友怕他真的要回家,说道:“都像你一样走了,谁在在这里要钱呢?谁回去,我们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对,谁先回去,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其他工友纷纷斜眼看他。可是,这个叫天丰的泥瓦匠还是悄悄走了,趁着大伙睡着时,去了汽车站。临行前留下字条:两天后一定回来。泥瓦匠到了家乡,秋收已经开始了。秋风吹动着他结着砂浆的衣角,他急切地奔向自家的田头。老婆一开始并没问他带回了多少钱,只是心疼他,说他黑了瘦了,给他煮了一只肥大的母鸡。他匆匆吃了几口就说:“饱了饱了,我去磨镰刀,磨好了镰刀,明天一早就去收豆子。我去

12、田头看了,我们家的稻子、豆子都熟了,先收豆子吧。”他蘸着清水,在光滑的石头上磨着月牙形的镰刀。女人一边搓着草绳,一边看着他,更加心疼他了。第二天一早,泥瓦匠和他的女人,拿了雪亮的镰刀,走向了田野。泥瓦匠割得快,女人割得慢。女人割了一会儿说:“他们心咋那么黑呢?盖那么大的房子有钱,咋就不发你们那一点工钱呢?”“可能是真的没钱,盖房的单位欠了工程队的,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有钱了。”泥瓦匠安慰着他的女人。女人说:“那一收完庄稼,你就去。”“去。收了豆子,再收稻谷,一收完我就去。”说完,弯下腰,拼命地挥动镰刀,豆秆咔咔响成一片。女人说:“你不要这么辛苦,这些活,我能干了,春天时,你没在家,插秧、种豆子,

13、不也是我一个人么?我就怕去迟了,人家拿了钱跑了。”“他们跑不了!”泥瓦匠用镰刀狠狠地砍向一个土坷垃。“你怎么断定人家跑不了?”女人终于忍不住责怪他了。他没办法回答女人这句话。女人割了几把豆子又说:“唉,我就是担心人家拿了钱跑了,你吃了那么多苦不是白吃了?”泥瓦匠停下来,慢慢转过身来,说:“我也担心啊,可是我实在想和你一起收庄稼。”说了这话,泥瓦匠的眼里布满泪水。当晚,泥瓦匠收割到了深夜,月光下的豆子心甘情愿地倒在他的脚下。然后,他又去了稻田。低垂的稻穗在清凉的秋风里轻轻摇摆,他站了好久。“我等不及收割你们了,我要去讨工钱。”他对着稻子说话。泥瓦匠又到了工地。工友们惊诧了一阵后,纷纷来问他秋收的

14、情况。他说:“家里很好,收成也好,可是要钱是大事。”泥瓦匠在他原来的床铺上坐下,整理行李。他打开编织袋,拿出一把刀来,顿时,他愣住了,工友们看到的并不是他做手艺的瓦刀,而是一把月牙形的镰刀。(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丰的妻子在小说中是天丰的有效烘托,她心疼丈夫的身体,又痛恨城里的开发商利欲熏心,担心丈夫是否能把钱要回来。B. 小说中写月光下清凉的秋风摇动着低垂的稻穗,表达了主人公天丰对乡村和家乡的眷恋,使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C. 小说中其他泥瓦匠与天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被金钱腐蚀了心灵,不想念家里的庄稼,是一群被城市文明异化的

15、农民形象,而天丰并不看重金钱。D. 小说的语言于平实中带着诗意,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其中的黄豆、山芋、稻谷、豆子似乎都有生命,向读者讲述生活的价值取向。5. 请概括主人公天丰的性格特点。6. 小说中多次出现“秋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案】4. C 5. 思念家乡,热爱田园生活;关爱妻子,不忍心妻子一人在家操劳;淳朴厚道,不相信老板不给工钱;诚实守信,春天和老婆约定回去收割庄稼,秋天和工友约定两天后回来要工钱,他都做到了。 6. 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寒凉”的秋风营造了萧瑟的意境,以天丰为代表的泥瓦匠这群农民工在城市中付出了劳动,却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渲染了他们的困境。作为象征。“从西北吹来的秋风”、“清凉的秋风”等象征着丰收、质朴的乡村生活,表现了天丰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留恋和淳朴真挚的品质。推动情节发展。秋风暗示秋收的到来,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季节里,一面是秋收,一面是讨薪,两者间的矛盾推动了后文天丰在讨薪时紧急回家秋收,再回到城里等情节。【解析】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