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436817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三)(京津)(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提升(三)线索1现代民主政治在曲折发展中完善历程时间表现原因认识初步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筹建新中国(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完善(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2、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恶性发展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对点训练】1.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

3、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解析据题干可知,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具有广泛性,进而说明其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直接民主”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题干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答案B2.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析题干述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

4、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一国两制”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存量”范畴,排除C项。答案D线索2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与国际地位提高(1)现代中国外交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三个时期和特点奠基

5、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2)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真正实现独立自主: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统一的道路。新中国的成立可谓是千年巨变,令世界震惊,让世人瞩目。抗美援朝,国威提高: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勇气和意志赢得了世界的尊重。20世纪70年代,外交大突破: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

6、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帝国主义国家包围封锁中国的外交坚冰被彻底打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对点训练】3.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共

7、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可知中苏的结盟是由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故选C项;依据材料可以体现出中苏之间有相同的意识形态,而非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崇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苏结盟的原因而非中苏结盟后的影响,推断不出中苏结盟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中苏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推动中苏之间的结盟,但不一定会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排除D项。答案C4.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

8、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选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项;中西方意识形态不会趋同,排除B项;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C线索1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运动1.新中国的工业化运动和“一五”计划建设(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计划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9、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大都超额完成。(4)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1978年后的社

10、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点训练】1.(2019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227种增至532种。这一政策的推行()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D.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是对农产品实行国家统购统销,计划配置资源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是对

11、农产品销售领域的调整,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是对农产品销售领域的调整,没有反映出生产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政府的计划主导农产品的销售,城乡经济联系并没有加强,排除D项。答案B2.(2019四川成都第一次诊断)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表明我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解析根据题

12、干“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可知在国企改革中,对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管理更加严格,走向深入发展,故选B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八十年代,排除A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答案B线索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及体制的变动时间经济模式特点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经济(1)市场调节和计划调控同时存在,国家计划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共同存在19561978

13、年计划经济体制(1)国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排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1)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国家计划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2)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私营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至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2)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点训练】3.1956年9月,刘少奇说:“我们的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而不要去管那些可以不管或者不该管的

14、事。”这段材料体现出刘少奇的经济管理工作思想是()A.政企一定程度上分开 B.实行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C.实行生产责任制管理 D.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度加快解析材料“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意思就是说经济部门的主管就是要管好经济部门,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政企分开,故A项正确。答案A4.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其在微观经济运行方面的弊端暴露出来。为此,陈云提出以开放自由市场方式引入市场机制的解决办法,结果加剧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最终不得不关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经济快速发展。据此推知()A.公有制经济体制存在巨大弊端B.市场机

15、制要与生产环节相适应C.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冲突D.20世纪50年代已确立市场经济解析材料中强调“微观经济运行”的弊端,没有整体讲公有制经济的弊端,故A项错误;市场机制在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效果不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市场和计划的冲突,故C项错误;我国是在21世纪初确立市场经济的,故D项错误。答案B线索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理论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5)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发展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