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436760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明确选考要求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水平教学内容建议核心素养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合格考1.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合格考2.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等级考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综合思维4.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的关系等级考4.1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4.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4.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命题调研报告1.命题规律:主要考查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两个考点,明显偏重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综合题均有,以选择题为主;题目难度在题组内基本依次加大,以中档题目为主,也有区分度较大的难题出现。设问上题组内部具有明显的层层递进特点,重视考查图文转换、推理判断能力。2.命题趋势:今后命题可能还会以具体地质地貌图为背景考查地貌成因,引导践行“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强化

3、地理实践力的运用。3.备考建议:复习中,首先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与知识,如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地壳物质循环等;其次,要结合典型题目,来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体系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领悟【典例1】(2018全国卷,68)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3)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

4、.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解析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

5、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第(3)题,贝加尔湖属于大陆内部的内流湖。周围的径流注入湖泊,湖水及附近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的水汽再以降水的形式落回地面,构成湖水的循环。但由于湖水深度较大,底层湖水与表层水的交换量少、交换速度慢,故湖水整体更新缓慢。答案(1)A(2)C(3)D人地协调观本题未直接考查人地协调观,但湖泊湿地环境本身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其开发应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综合思维本组试题以贝加尔湖为主题,先后考查了湖泊成因、地壳运动以及水循环,综合性强,思维跳跃大

6、,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对贝加尔湖形成特征及其水文特征的判断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根据地壳运动原理分析贝加尔湖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增加的原因;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原因,体现了地理实践力1.(2019江西八校4月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回答(1)(3)题。(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C.不整合

7、接触,先上升后下降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2)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A.T3T4T5 B.T4T3T5C.T3T5T4 D.T5T4T3(3)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A.向斜谷 B.背斜山C.背斜谷 D.向斜山解析第(1)题,图示河流东岸,由河流向东依次分布着T1、T2、T3、T5地层,缺失了T4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东岸先下降沉积了T1、T2、T3三个地层,而在T4地层形成时期东岸上升,处于较高位置而没有堆积,即运动情况可能是先下降后上升。第(2)题,图示河流向两则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

8、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第(3)题,若地层年龄T3T2T1,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老,说明该地为向斜;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故可能是向斜谷。答案(1)D(2)A(3)A通关攻略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9、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图示【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方法技巧】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沉积岩呈层状分布,老

10、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3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中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中丙处)。(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

11、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晚于围岩形成时代。过关演练考法一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1.(2019济南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浩瀚沙漠 B.冷湿沼泽C.温暖浅海 D.长寒苔原(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A.

12、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C.块状山地 D.地堑解析第(1)题,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根据图例,图中乙是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C对;浩瀚沙漠、冷湿沼泽、长寒苔原环境下,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A、B、D错。故选C。第(2)题,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有断层分布,相对两侧岩体上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C对;不能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A、B错;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D错。故选C。答案(1)C(2)C考法二结合文字材料考查地质地貌2.(2019重庆市二模)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

13、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2)题。地点甲乙丙数据(m)500/300300/50500/300(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2)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的选择是乙地D.在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解析第(1)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是向上拱起的,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B项正确。第(2)题,

14、乙地为背斜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A符合题干要求。答案(1)B(2)A 典题领悟【典例2】(2019全国卷,911)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河水流量支流汇入沿岸地貌两岸岩性A. B. C. D.(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冲淤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乱,从而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与黄河下游河段相比,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量并不大,排除A、B选项;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小,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黄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该河段河流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