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0432807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17、保温和散热授课时间课时三课时讲课教师高素平教学目标 1能设计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案。2能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简要写出自己尝试的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4能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完成保温箱的设计方案。5能按方案进行制作和实验。6能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在冬天里的生活。7能选择多种方法帮助动植物御寒。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 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1:怎样保温和散热活动过程: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教师分别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使学生明确保温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

2、热传递。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热水变凉活动2:热水变凉活动过程:1设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设计方案分两步进行,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使一杯热水变凉的多种方法;再综合运用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2自行设计。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设

3、计。拓展:调查隔热材料实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可比性,教师要统一规定水量和实验前后的温度。比如可以规定:水量为200毫升,实验前热水温度为80C。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和结果,找出效果最佳的方法,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二课时活动2:保温箱活动过程:1、 计方案。 教师先提示学生要综合运用减慢热传递的方法来设计保温箱的方案。如要选择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来减慢热传导;要尽量减小容器的表面积来减慢热对流;设计浅色的表面来减少热辐射。然后对设计活动提出四项要求:(1)不得采用现成的保温容器,必须选择原材料自己制作;(2)保温层的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4、(3)不能用电或化学燃料;(4)材料的选择,制作、实验的方法均应保证安全。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保温箱方案,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2制作保温箱。让学生分组照方案制作保温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3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为学生实验提供相同的冰块,控制一定的室内温度。比如可以提供同一种冰糕或体积相同的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块,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30、。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将装有相同冰块的容器放在室温下作为参照,以检验各组的保温箱效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4整理信息。让学生在教材64页的图表中,用条形图画出各组的实验结果,

5、并通过分析条形图评价本组的实验效果。5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保温箱,请保温效果最好的小组介绍其保温箱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并对自己的保温箱提出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学在线通过科学在线,帮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在保温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到高科技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到发明创造源于观察和人们的需要。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阅读科学在线,并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保温和散热的高科技方面的资料,制成资料卡,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三课时拓展:帮助动植物御寒活动过程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1、 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先组织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动植

6、物,需要我们帮助过冬?怎样帮助它们过冬?农村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多,一般能说出多种需要帮助过冬的动植物及具体的方法。比如用土将葡萄等藤本植物埋起来;用干草或棉花等将小树苗的茎包起来;给麦田浇灌冬水和撒上厚厚的农家肥;将花卉放在温室里;把蔬菜、水果放到地窖内过冬。往猪窝、兔窝内放些干草或干土;向小鸡窝内放个暖水袋;给小狗穿上小棉袄等。而城市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少,教师要视情况先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制订活动方案,并记录在下表。2、布置学生课下按计划分组或个人活动,活动中要爱护动植物,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日记,内容要生动

7、、具体,要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3、 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活动日记,评价各自的活动情况。备注教学反思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18、地表探秘授课时间课时第一课时讲课教师高素平教学目标1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张世界地图的拼图板。2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上各块陆地之间的关系。3。能大胆提出猜想和假设。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推测过去地球上陆地的分布情况5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问题。6体会到科学假设的提出是需要事实依据的。教学重点难点1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张世界地图的拼图板。2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上各块陆地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 准备实验材料教学过程活动过程: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

8、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地球上的七大洲,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地图或地球仪上七大洲的轮廓线,引导学生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导人部分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地球大陆板块的轮廓线,看看各大洲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要急于把答案讲给学生,更不要急于把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学说的故事讲给学生听。2教师要告诉学生用肉眼观察是很不准确的,可以用拼图的形式,实际拼一拼,观察这七大洲的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厚硬纸板、颜料、胶水、刻刀、复制好的世界地图等材料工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复制的地图贴在硬纸板上,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若

9、干小纸板,用小纸板做拼图游戏,看看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使用剪刀制作拼图板的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3学生一定会觉得拼图游戏很有趣,但不一定能从拼图中获得地球板块运动的结论。在拼图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把一些小岛也考虑在内。要注意这种大陆板块的拼合,即使把一些小岛包括在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吻合,只是由于轮廓线的大致吻合,给了人们充分的想像空间。4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想像远古时代地球的大陆可能是什么样的。如果学生能够得出大陆板块在远古时代可能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与现在的七大洲比较,说明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可能是运动的,只是这种运动非常缓慢,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才形成现

10、在的样子。5教师把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有关地理发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思考、推测等思维方法在地质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引导学生懂得魏格纳关于大陆板块运动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测。要证明魏格纳的猜测,还需要许多科学考察证据的。事实上,后来他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各国大陆的边缘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地质学、生物学的证据,最终才提出“大陆板块漂移说”的地质学理论。直到今天,许多地质学家仍然在寻找科学证据,来证明地球板块运动这一假设。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科学史方面知识的教育。备注教学反思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18、地表探秘授课时间课时第二课时讲课教师高素平教

11、学目标1能推测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2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3能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推测。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能推测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2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具学具 准备课件,实验材料教学过程活动2: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活动过程:1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图片或课件,说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进行科学考察时,却意外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告诉学生这一科学事实,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把自己的解释记录下来,学生解释是否科学这一

12、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思维训练。这里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根据事实提出假设的训练。2要让学生懂得,对现象做出解释只是一种假设,要证明自己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这里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教材上提供了一个用橡皮泥证明假设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选择材料没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3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懂得地球的内部是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的岩石由于物质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几个圈层。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图,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有初步了解。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地球圈层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如地震、

13、火山喷发等现象都说明了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层构造和地球内部的运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做模拟实验,避免活动一开始就急于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操作。4做模拟实验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按教程要求完成实验上面的模拟实验可以反复多做几遍。实验后,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用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世界最高峰上为什么会发现海洋化石。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处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地壳的挤压、抬升,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这就是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量海洋化石的最可能的原因。大量的科学考察证明,在远

14、古时代,现在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地壳的挤压、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地质科学家证明目前的喜马拉雅山已经进入了中壮年,每年还在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抬升。备注教学反思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19、地震授课时间课时一课时讲课教师高素平教学目标1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2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4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5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教学重点难点1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2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教具学具 准备课程资料教学过程了解地震的危害:活动过程1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大众媒体,对地震灾害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书从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引入。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历史上发生在我国北部地区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地震。此次大地震几乎在一夜间使美丽的唐山城变为废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教师可以从唐山大地震的介绍(通过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课件)引入本课的教学活动,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