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427450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 2020年4月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 本文关键词:意蕴,生命,诗歌创作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 本文简介:一般人的印象与想象,文论者的理念,都以为孤独、沉痛和悲愤出诗人。在繁冗与迷茫的生活中,诗歌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为了人在世界的有限生涯诗意犹存,努力拓展一片精神空间。这当然也是诗人梁潮的追求,不过,他并不陷入苦吟而不能自拔,往来于命运途中的人和事,对情思的感受与体验,皆是触发想象与诗性冲动的因缘,他 梁潮诗歌创作中的生命意蕴 本文内容: 一般人的印象与想象,文论者的理念,都以为孤独、沉痛和悲愤出诗人。在繁冗与迷茫的生活中,诗歌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为了人

2、在世界的有限生涯诗意犹存,努力拓展一片精神空间。这当然也是诗人梁潮的追求,不过,他并不陷入苦吟而不能自拔,往来于命运途中的人和事,对情思的感受与体验,皆是触发想象与诗性冲动的因缘,他抒发如生命一般应然而自由的哲思。正如诺瓦利斯说的如果说,哲学通过自己的立法使理念的效能广被世界,那么同样,诗是开启哲学的钥匙,是哲学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诗建立起一个美的人世世界的家庭普遍的美的家园。 诗是生活的哲学存照,为给人类的生存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诗人心甘情愿,过苦难磨砺的精神生活,做人生终极意义的艰辛求索,在不疯魔不成活的心理情境下,苦思冥想。海子是这样,西川是这样,张枣也是这样,而梁潮却偏偏要换成另一种

3、心理生活状态,他的做法是像做事情、过日子一样写诗,在咀嚼自身生命况味的过程中,表现自己诗性哲思的目的与意义。 一、缘起枝节:生命因果的抒写 与风光邂逅物我相忘是缘,生命接续是缘,心有灵犀肝胆相照更是缘,往来命运途中的人事,无不由缘而来。梁潮在这缘来缘去的人生路上行走,品味着注定他的因缘,抒写对生命之缘的感触与思索。 这是一首把握缘分的哲理诗。干枯的桂花小嫩叶/差一点掉在蜘蛛后脑勺,漫天的神经末梢/风烟或雨丝/飘落摇椅这几句诗,暗指人在各自生命路途的偶然,彼此相遇,与一个人擦肩而过,或许却是与另一人相遇的开始。诗作者因枝节而起,开始对邂逅之缘的关注。差一点是生命失之交臂的错过,风烟或雨丝的神经末

4、梢,飘落摇椅,是生命的相遇与缘分的初始,缘来缘去都是偶然发生的,因而更显得微妙。若从诗艺的视角来看这首诗,其内在充满张力,干枯的嫩叶有着情感的焦灼与纠结,干枯、嫩这样两个体现两极的词,同时出现在一行诗句中,撑开了哲思的诗性维度,网状的神经末梢敏感而纤细,与蜘蛛的小脑勺相呼应,禁不住碰触,实现了想象力的伸展与延宕。丛林一词多义,诗句背后还有更多更深的因缘隐喻,更加费思量。 这首诗蕴涵的是生命的传承,缘分永不休止不断绝。人海茫茫,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遇,本来就是两性关系的情缘,结合后孕育新的生命,更是又一生命的缘起,经过十月怀胎,新生儿诞生的那一刻,母子的缘分便面对面地展开,女人以母性接续,给今天

5、的故事讲明天的故事,这似乎是女性一生最伟大的史诗。一个普通女子回报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生育或许是唯一的方式,女人酷似花,由盛而衰,由鲜而萎,而落,奉献自身全部的娇艳,只为养育后代,永生永世的后裔是她全部甘苦的未来,这便是女人生生世世的故事,永远讲都讲不完的故事。这首诗内在有一种奇妙的张力,即一种生命力,繁衍延续生生不息的力。生命力是一种执着坚韧,滴水穿石,是一种永恒絮语,静静流淌却又不会泉源枯竭。 人与自然风物的邂逅是缘,父母儿女的代际血脉传承是缘,男女间不期而遇的结合是缘。人在漫漫长途行走,某一座山,某一条河,某一件事,某一个人,也许会倏然映入眼帘,闯入心扉,不期然面对面,心灵默契,肝胆相照

6、,这样的邂逅,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是生命的机遇,是灵魂获得新生,进入应然状态。 清丽与纯粹这首诗,充分呈现与河岳相逢、与心灵相应的情分,这因缘让人透过山水观照自身或者感应对方,从而看到自己心灵的样子。山色绿得发黄的黄得发绿蓝得发白的云天白得发蓝,这山色与清亮的河水、蓝天有一种如一的自然纯朴,这种天人相通的缘分,使人的精神也变得清丽与纯净。山色清朗,放眼望去,颜色是跳脱的,富有层次的,而且相互感应,宛如黄与绿两种颜色相映,青黄交接隐喻新生。黄河水冲洗出来的长空明净高远的形态,蓝与白两种云天颜色的融会,纯洁而辽阔。这两句诗所蕴涵的神韵,有将灵魂洗清净的魔力,读来心海荡漾的唯有澄明与纯粹。 二、穿越

7、千古迷雾:史观的反思与阐发 胡适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历代修史,都陷入这样一个难以挣脱的怪圈,当时的史记,往往被写成执权者想看爱看的;而后代修史,才便于写出历史自身真正坦承的。身为新东方文学史作者的梁潮,通过诗歌表达他对历史的哲思,凭借自身独立清醒的史识,力求穿越千秋的层层迷雾,挖掘和阐发史实深层特质的当代价值,潜入历史真相背后,反思与探究多元的逻辑困境或意义迷宫。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种历史情境的真相,同时也暗含诗人的某种历史观念,即历史仿若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循环往复式的改朝换代,直接而传神地道破其中的奥秘,千万个人倒下去/一个人站起来,口授历史的天机。

8、古代史册总是被胜利者描绘而成的,胜者为王的执政者掌握解释权,以文化霸权施加话语暴政。在诗中,这一史实真相的还原是残忍的,披露造成这一结果的过程是惨烈的,却又是悲凉的,无情无奈的,正如诗中所写混战后的无头盔甲/凭吊和祭扫自己。可见,梁潮内心深处也知道,史实与真相被口授这种困境,虽然可以通过披露来打破,然而,难就难在这是一个怪圈,披露之后,历史依旧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口授,如何才能逃脱这一历史逻辑困境?仅靠上述庄严肃穆的过程曝光还远远不够,纵使已经走出这重困境,但仍会不断陷入下一轮困境,陷入历史逻辑困境背后的意义迷宫。于是,梁潮选择采取反讽策略。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可

9、历史却常常有惊人的相似,悲剧往往一次又一次重演。就古今中外执权者的不仁不义而言,文字狱是最阴险的卑鄙行径,最丑恶的独裁暴力,是对人的精神钳制和奴役,但具讽刺意义的是,它反而成为异见者思想上的炼狱。精神狱逃避自由获罪的飞翔犯这一首诗,形象而深刻地揭露历史上的清朝当权者,揭示清风不识字的历史情境。 这诗篇充满意蕴张力,让人反复思索,回味无穷。逃避自由获罪的飞翔犯,是反讽意味十足的话语,按常理说,为争取自由自在,人总是极力挣脱束缚,并触犯某种既定的规范与体制,成为异教或异端,因此获罪。这个问题容易理解。然而,却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人的灵魂为逃避自由竟反倒获罪呢?这是一个充满反讽与悖论的情境。在此情境中

10、,密布着诱惑甚至是阴谋的诡诈,清王朝高墙深宫的禁城,偏偏开一条缝的空隙,给人预留进入与走出的可能,似乎预示着一种自由的向度,谁知门扇的转轴却公然掩闭了,运命手掌控着双翼的命运,反锁着每一根羽毛,决绝而不留一点余地。还有更加吊诡的是,一切都似乎单向地朝秩序的一面倾斜,可运命的手却又特地开大门招徕翅膀/飞翔的自由纷纷来投奔/随心所欲又翻然禁闭/对外打开给进不给出的门。人类捕杀动物的陷阱,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故意用诱饵作圈套;二是设计的圈套是单向的,陷阱进得去出不来;三是越挣扎就陷得越深。社会上的陷阱也往往如此。上述门缝是一种卑鄙阴险的诡诈,甚至是一种致命诱惑,在这诱惑之门的面前,明季士人到底还能何

11、去何从?灵魂何如安顿和栖息? 清代初期,思想文化上的纳叛与招安,曾经让前朝书生心存幻想。然而,面对满清帝国的文字狱,梁潮保持清醒而独特的史观,指出世界上最大的不自由,就是只有进来的自由,而没有出去的自由。在文学史上,深入解剖清朝文字狱文化暴政的已经不少,而进行逆向思维,从归顺者那一面反思逃避自由的问题,则更具浓厚的哲学思辨意味。这首诗的主旨不落入旧套,不被纳入陈词滥调的格局里,在真情、真诚与真切的诗句中,默默地融入史识自觉与价值理性,饱含深厚的思想意蕴,使人体会到一种诗意哲思的奥妙。坦诚而言,走出历史逻辑困境及其背后的意义迷宫,根本不是梁潮一个人的单独使命,也不是一个哲学家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

12、一代思想者所能完成的。为此,历代思想家一直都在努力。 话说回来,梁潮是读历史系出身的,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史学意识,对中国史有独到的见解。他当林焕平(曾任左联东京分盟干事会书记、机关刊物东流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的学术助手时,入读林老担任导师的文艺学研究生班,脱产进修两年,系统学习文艺理论与艺术哲学。与此同时,有文学才能的梁潮,将文史哲等多维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形成创作上的思维优势,诗格上意深思精的质素。此外,他远离校园主流生活和高校科研体制,有心做一个边缘人(罗伯特帕克提出的概念),他一直为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文艺爱好坚持努力,独立自主地研究和创作。 了解梁潮的人说,他创办并主编东方丛刊(他以

13、文化哲学和比较诗学设计和建构办刊框架),出版经管、文化、史学、文学与美术等类着述,创作小说、诗歌(从高中开始),撰写博客(成为名博专栏,并被报刊连载),发表摄影作品,雕琢篆刻(自初中起)、牌匾作品与收藏艺术品,设计书籍装帧;他讲过理论课程,作过大会发言和大型讲座,和他专门聊过学问,才了解他为何追求过渡人(梁启超提出的概念)的生活状态。他是一个有科班的理论功底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意味。 三、死亡哲学:向死而生的母题 之所以说梁潮的诗歌思想深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因为死亡哲学是一个千古谜团与悬案,他深入探索这一人生难题,努力参透生死大关。死亡,是人生最具震撼性的头等大事,是一个无

14、比深刻的哲学问题1。 人从生下来那一刻起,便开始面对有生就有死的存在处境,就已经向着死亡一步一步走下去(向死而生,存在主义语)。一个人的生命,纵使有动态的不确定性,无限的可能性,但死亡却是与生俱来时刻存在的,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最终结局2。由于长生不老无法变成现实,卡尔波普明说:我们始终面对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才使我们真正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柏拉图说:研究哲学,就是学习死亡。3对死的认识,是古今中外哲学上至关重要的课题,是许多民族人生哲学的开端,是人生价值问题的真正起点4。 人生太短暂了,追求长生不老,试图逃脱死亡的心愿,是人类有生以来最强烈的情绪性要求。而理性一点的人,害怕死是因为害怕没有好好

15、活,抱憾终身,万般追悔。死亡迫使人好好审视生,在生命时间规定的期限(即人生一辈子的那一段时间)里,去做一番事业,最起码也要做一番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珍惜生命的最好途径和方法,就是要使生命有价值,或者有意思。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有的人而言,死虽然是生存的对立面,但死亡仅仅是死亡的死亡,不一定是彻底的毁灭,肉体生命的消亡可以转化为精神升华。可脱离肉体存在的精神,在肉体死亡后依旧生存下来,飞升到恒久长在光明常住的地方,生活在由理念组成的精神世界中,在思想领域同人们共存、并蓄与互通,而不中断其精神生命的永续存在,使有限的物质生命转向精神的无限,比如祖先的传说,作者的文字,史家的记载,亲友的故事,等等。因此,不以死为死,不仅要看肉体生活时间的长短,还要看重精神生命的长短。 诗作开篇说,一个人的诞生本来就是充满偶然的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