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425669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2020年4月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本文关键词:几个,职业化,排球,探讨,改革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本文简介:原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认为:要想使排球运动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就必须有电视等宣传工具的配合,就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1职业化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明显趋势,而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职业排球发展相对成熟,联赛运作较为成功。中国排球职业化改革也是紧随世界职业化潮流,借鉴学习先进国家的经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本文内容: 原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认为: 要想使排球运动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

2、运动项目,就必须有电视等宣传工具的配合,就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1职业化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明显趋势,而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职业排球发展相对成熟,联赛运作较为成功。中国排球职业化改革也是紧随世界职业化潮流,借鉴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联系自身实情,推进职业化进程。通过近18 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我国基本建立了职业排球的职业化管理体制和联赛。但在职业化过程也暴露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管理体制落后,俱乐部不能自负盈亏等。 所以,本文搜集相关的排球职业化资料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排球职业化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认识基础。 1 排球职业化的概念 近年来职业化这个

3、经济学术语在足球、篮球、排球等一些体育项目里被人耳熟能详,但对它的概念进行合理地界定、归纳、总结的人却寥寥无几。查阅资料关于排球职业化概念的论述: 其一,排球职业化即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自学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排球比赛,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排球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生活收,使经营实体( 俱乐部) 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排球体制。2其二,排球职业化即在商品经济充分发达与排球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自觉依靠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能力实现排球比赛的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和文化活动,并使职业运动员获得客观收入,使职业排球载体排球俱乐部获得社会价值和

4、经济价值的双赢体制。3从上述总结排球职业化概念的几个要素: 第一,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第二,遵循市场价值规律; 第三,运动员和排球俱乐部互惠双赢体制。 2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背景环境 2 1 国际环境 1984 年阿科斯塔担任新一届国际排联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对排球运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排球运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首先,他将排球运动推向市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遵循价值规律,排球运动进入市场就意味着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能创造出经济效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利用电视传播媒介吸引观众。现代电视传媒为宣传、推广体育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着,利用运动员转会制度支持各

5、国排球俱乐部的发展。职业排球俱乐部是排球职业化的产物,它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排球人才的快速流动促进各俱乐部之间的信息交流。通常俱乐部会高薪招募世界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为其效力,这也促进比赛的观赏性。 意大利是进行排球职业化成功的典范。意大利排协自 20世纪80 年代就实行运动员职业化和俱乐部制度。意大利的各俱乐部都有不同的商业巨头资助,他们高薪招募世界各国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为其俱乐部效力。在意大利约30 个俱乐部中,外籍球员达60 人。4由于俱乐部集聚各国的明星选手和优秀教练员,之后意大利排球水平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队。而日本是排球职业化发展的后起之秀

6、。1994 年是日本实现排球职业化的起跑线。日本排球协会就规定: 其一,举办作为日本排球向职业化迈进的联赛V联赛; 其二,为鼓励后排扣球者,在比赛中,所有后排队员扣球得分者均按两分计算; 其三,允许各队聘请外国球员,但每个队聘请的外籍球员人数不超过3 人,同时在比赛时,每个队最多只能有 2 名外籍球员。5日本这一系列的举措,积极推动了日本排球职业化进程和俱乐部建设。另外,日本在 1977 年购买了世界杯赛的举办权,以后每隔4 年固定在日本举办一次,期间各国排球精英汇聚一堂,使日本排球运动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世界先进的排球技术、战术。此外,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俄罗斯、美国等都在尝试或进行排球

7、运动的职业化改革。随着排球运动技术、战术水平进一步发展,排球职业化的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 2 2 国内环境 面对职业化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我国也顺应潮流,开始对三大球进行职业化改革。首先,足球职业化改革一马当先。1992 年6 月,被称为中国足球遵义会议的红山口会议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中国足协决定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试金石,同时确立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思想。 1993 年 10 月,足协通过了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草案、中国足球协会章程草案和足球俱乐部章程草案等文件6,决定把1994 年甲级 A 组联赛( 现改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 作为联赛的改革试点,把中国足球推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从

8、此中国足球开始步入职业化道路。紧随其后,1995 年我国拉开篮球职业化的序幕。原国家体委在坚持正确方向、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体育事业的理论指导下,以全国男篮甲级联赛赛制改革为突破口,开始了中国篮球职业化的改革尝试。1995 年,中国篮协先后出台了俱乐部暂行管理条例和篮协运动员转会转队暂行条例等文件7,对赛制改革采用主客场赛制和引入外援,并举办了首届男子职业篮球联赛( CNBA) 。其经费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到后来企业赞助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这些进展都为职业篮球改革不断积累经验。 有了足球改革、篮球改革的前车之鉴,国家相关部门对排球职业化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1996 年是排球竞

9、赛改革之年,当年4 月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排球竞赛工作会议,为排球职业化改革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了办好排球联赛,1996 年联赛组委会在全国排球联赛和优胜赛采用跨年度的主客场制,当年有男女各 8 支队伍参加了联赛,另有4 支队伍参加了第二阶段的优胜赛。81997 年 11 月,中国排协的实体排球管理中心宣告成立,标志着改革迈进一大步。紧接着中国排协趁热打铁,制定了一系列中国排协纪律规定、全国排球联赛技术手册、注册暂行规定、全国排球优胜赛技术手册、联赛技术统计方法、运动员体能测试办法等法规性文件。2而随着一批排球俱乐部相继成立,使改革更加深入。中国职业化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借鉴外

10、国的经验,不断地尝试、探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化的道路。 3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现状 3 1 管理体制方面 自中国50 年代以来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称为举国体制。20 世纪80 年代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鼎盛时期,这也是运行举国体制最辉煌的时代。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市场体制崭露头角,举国体制改革就被堆到风口浪尖中。在体育中,举国体制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 特别是奥运会) 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与举国体制相对应的是市场体制,它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它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的运行机制。9而排球

11、职业化改革就是将排球交给市场来运作,所以管理体制在转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3 1 1 机构设置不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2000 年市场经济在中国初步建立,而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举国体制也卷入改革的浪潮。奥运金牌的陷阱指出: 中国夺取一枚奥运金牌需要7亿元,而7 亿元可建造 3500 所希望小学,挽救 35 万儿童避免成为文盲;4 年备战奥运的 200 亿,足够组建一只现代化的舰队;10 多年来的体育经费 360 亿,则足够搞两个载人飞船项目。10这些数据让刚刚富裕的中国人也望而却步。巨大的经费投入,使政府办很多事情都捉襟见肘,所以体育相关部门顺应改革潮流,试图通过市场经济这个杠杆来动员

12、社会的一切力量来办一些职业化、商业化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形下,体育协会、职业联赛、俱乐部等相应诞生。但大多数项目最后还是需要政府的救济,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较高、商业化程度较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来自食其力。中国第一个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营和运作的排球俱乐部是广东恒大女排,它是由恒大地产集团斥资 2000 万注资成立的首家职业排球俱乐部,开创了中国排球俱乐部自负盈亏、自主生存、自我发展的新模式。但中国大多数排球运动队仍局限于政府办队、企业赞助为辅的模式。企业赞助,却没有相应地管理运动队的权利。运动队作为回报通常为企业或其主产品冠名,一旦没有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企业继续投资的热情就不高

13、,因此政企合办运动队普遍离婚率高。俱乐部与计划经济下政府包办的专业排球队相比,参与者更加多元化,它包括排球项目管理中心、排协、投资者、运动员、教练员等主体。从利益的角度看,改革其实就是对既定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切割和分配,其间必然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与谈判,因此如何平衡协调各利益冲突,就将是影响改革动力、甚至是决定改革命运的关键环节之一。 3 1 2 产权归属不明 排管中心、排球协会、俱乐部三者之间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是目前排球职业化产权归属不明最根本原因。一般来看,职业俱乐部是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标,提供职业竞赛及其相关产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14、,它属于法人代表。中国排球协会( 简称CVA) 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管理排球运动的行业性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在活动中不受政府行政控制。排管中心是根据原国家体委关于协会实体化改革的产物。在现实中排管中心既是原国家体委( 现国家体育总局) 的直属事业单位,被赋予管理该项目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是排协的常设办事机构。这种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两种职能的组织格局下,两者性质模糊,职能交叉,理清两者关系很难。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排管中心几乎总揽大权,除了联赛总赞助和总冠名权外,还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广告经营和各赛区的组织工作。而俱乐部在排管中心与地方体委的撮合下,与企业进行联姻。排管中心

15、关注国际赛事和奥运争光,地方体委关注全运会,企业则追求经济效益,俱乐部在这门多的管理与制约中夹缝生存,难以施展拳脚。此外,各俱乐部每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政府拨款、广告、赞助权经营的分成,没有风险机制,没有自主经营,很难调动其经营的积极性。这样长远下去,俱乐部的造血机制永远也不会形成。 3 1 3 运行机制不顺 受金牌战略的利益影响,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政策制定上更倾向于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运动项目,导致三大球( 排球) 这些集体项目受到了冲击,这也是两种体制转型期的必然结果。在其改革过程中,决策者总是试图沿用原有专业队管理模式来管理职业排球,并没有着力构建相应的职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以,我国目前体育行政部门直接操办排球,政企不分现象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