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0403051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2分*40题=80分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外缘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2.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

2、. B. C. D. 【答案】1. D 2. B【解析】【1题详解】读图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多到少,密度减小,乙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少到多,密度增大,两城市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A错误;19822000年,甲乙两城市外缘人口数量都增加,密度增大,变化特征相同,B错误;从城市用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均高于乙城市,说明甲城市人口规模大于乙,故C错误;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和外缘人中密度都比乙城市大,因此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故D正确。【2题详解】根据城市中心商务区用地集约、建筑物高大稠密的规律判断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距M处约8-10千米处,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出现在P处,错,

3、对;甲城市N处2000年常住人口密度增加,说明市中心人口外迁形成卫星城,人口密度形成次高峰,对;乙城市19822000年间常住人口密度自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且人口密度无突然增加区,说明乙城市的规模小,服务范围小,在Q处没有形成卫星城,错,故选B。【点睛】注意曲线对应的纵轴、横轴数值,1982年甲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大,城区范围大,人口规模大于乙城市。经济发展,城区范围扩大,人口总量可能增加。甲城市的等级高,规模大,服务范围大于乙城市。中心商务区楼房相对高度大,位于距M处约8-10千米处。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

4、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3. 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 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 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4. 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0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A. B. C. 【答案】3. B 4. 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3题详解】根

5、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4题详解】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下图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5. 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目前出

6、生率低、死亡率低B. 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 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6. 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 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 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 劳务输出数量增加【答案】5. A 6. 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5题详解】B项根据该省人口总量略有下降,故人口密度变化不大;错误。C项,根据改善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快,故判断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迁入;错误。D项,由于总人口基本不变,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7%上升到40%,故判断增长不到50%;错

7、误。故选A项。【6题详解】根据改善的自然增长率为正数,故判断造成总人口下降的原因不是人口自然增长引起的。而影响人口数量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故选D项。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7. 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A. 收入水平高B. 远离东部C. 人口数量少D. 经济落后8. 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A. 棉花B. 甜菜C. 橡胶D. 青稞9.

8、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C.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D. 说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答案】7. D 8. D 9. C【解析】【7题详解】据图可知A地人口大量外迁,而迁入的少,故可推断A点所示省(市、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故选D。【8题详解】根据题意易知B为西藏自治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故选D。【9题详解】由图易知仅有3个省(市、区)净迁移率大于10%。故选C。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下列各

9、题。10. 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A.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 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 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 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11. 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A. 环卫人员B. 中小幼教师C. 工程技术人员D. 建筑设计师【答案】10. C 11. B【解析】10题详解】根据表中迁入、迁出人口的年龄段,该地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C对。劳动力人口技术水平低,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人口迁入不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错。减缓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D错。【11题详解】表中数值表示,有大量0

10、-14岁人口迁入郊区,需要入学接受教育。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中小幼教师,B对。郊区人口大量迁入,与增加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的关系不大,A、C、D错。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12.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 迁入率持续上升B. 迁出率持续降低C. 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 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13.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A. 上海B. 安徽C. 湖南D. 河南【答案】12. D 13. 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12题详解】结合图示曲线变化反映:迁入率

11、波动变化;迁出率波动下降;故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波动上升,故D项正确。【13题详解】图示迁入率始终高于迁出率,故为净迁入地区,只有A上海符合。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下列各题。14. 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A. B. C. D. 15. 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A. 人口密度B. 人口容量C. 人口构成D. 人口素质16. 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

12、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华南妈祖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 华北平原文化 荒漠绿洲文化A. B. C. D. 【答案】14. D 15. B 16. B【解析】试题分析:【14题详解】生态移民就是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三峡区移民是为了修建水库而进行的移民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国家政策,属于政治因素。【15题详解】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16题详解】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各地区文化存在差异。京津沪地区位于华北地区,故应该是华北平原文化和

13、江南水乡文化特点。考点:该题考查人口迁移及文化差异。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7. 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交通信息技术A. B. C. D. 18. 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A. B. C. D. 19. 城市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压低地价招商引资的现象。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该现象对城市的影响是()A. 削弱城市发展后劲,透支城市

14、未来的发展B. 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C. 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D. 城市空间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答案】17. B 18. A 19. A【解析】【17题详解】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缩小。选B正确。【18题详解】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等,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正确,所以该题选A。【19题详解】“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是从农业角度说的;“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是城市建设巨额投资的结果;压低地价招商引资这种城市化过程往往只讲城市空间扩张,而忽略经济实力的提升,削弱了城市发展的后劲,透支城市发展的未来,故该题选A。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列各题。20. 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A. 城市数目B. 工业总产值C. 城市人口D. 城市人口比重21. 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A. 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B. 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C. 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D. 城区与小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