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0402926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昼出耕田夜绩麻”可知体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所以A项正确;由“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所以B项正确;由“夜绩麻”可知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材料,所以D项正确。

2、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无法反映,所以C项的信息不包括在诗句中,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的特点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A. 农民更加勤劳B. 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并得到推广普及。A、C、D三项虽均有一定作用,但并非“最主要”,答案为B项。3.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

3、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A. 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D.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材料荀子提出要按自然规律进行砍伐、捕猎,并且制定了各种规则,都是在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男耕女织式的农业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材料中没有说明,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项错误。4.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

4、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故B项错误;题干说明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故C项错误。5.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答案】B【解析】试题分

5、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佃权。6.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 甲骨文以记载手工业为主要内容B.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政策D.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

6、情况,判断D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C项理解有误。考点: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7.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

7、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

8、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 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 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C.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没有强化周王室的统治,反而是进一步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所以选C。9.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B. 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答案】C【解

9、析】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得出面向市场的特点,根据题目中“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得出立体化的经营农场,其发展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不符合自给自足,故A项错误;材料谭晓的农业经营属于个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与精耕细作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不相符,故D项错误。10.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

10、的提高C. 官府控制民窑生产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制瓷业中民窑数量超过官窑,并出现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一方面这是明清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包括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A项。民窑只是为官府代加工,并不是被官府控制,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11.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

11、生产什么瓷器出名A. 青瓷、粉彩瓷器B. 粉彩瓷器、白瓷C. 青瓷、白瓷D. 白瓷、青瓷【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陶瓷业成就,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以看出越窑生产青瓷;从材料大邑“君家白碗胜霜雪”可以看出大邑生产白瓷。综上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粉彩瓷器与题干“君家白碗胜霜雪”不符,排除A;粉彩瓷器是在清朝康熙晚期才出现了,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排除B;D项表述顺序颠倒,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进步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手

12、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12.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说明当时A. 草市的发展B. 夜市的繁荣C. 官市的管理D. 街市的突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凡

13、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表明以日出和日入前三刻为开市和闭市的时间,这说明了唐代城市商业交易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严格管理,故C项正确;草市是在乡村出现的,故A项排除;夜市的出现突破了对市的时间限制,故B项排除;街市的出现突破了对市的空间限制,故D项排除。【点睛】“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对市的管理严格。13.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 坊市界限被打破B. 开辟

14、了海上丝绸之路C. 对外贸易的繁荣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答案】C【解析】“(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富者资累巨万”说明外国商人通过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体现出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故A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唐朝时期,故B项错误;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14.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 导致白银成

15、为通用货币【答案】B【解析】依据“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沦为雇佣工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正确;依据“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大量流民的出现不能说明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小农经营为主,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抓住关键信息“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分析即可。15.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B. 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D. 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