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梅河口博文学校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401598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梅河口博文学校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吉林梅河口博文学校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吉林梅河口博文学校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梅河口博文学校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梅河口博文学校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文高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 二 地 理 试 题 第I卷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明显的界限 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 C.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D.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2、年降水量200mm线是( ) A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B.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分界线 C.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D.湿润和干旱地区分界线3、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的实际意义是( ) A.使人们在野外不易迷失方向 B.使指南针精确度增加

2、 C.只需一颗卫星便能覆盖全球 D.对静止的物体进行定位4、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简要程序是( ) A.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B.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5、下列土壤中,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红壤 B.棕壤 C.水稻土D.灰化土6、造成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粮仓”地位下降的相关原因是( ) 稠密的人口和相对较少的人均耕地 农村也以发展工业为主 稠密的水网导致较为破碎的耕地 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食商品率低 A. B. C. D.7、以下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

3、特点的是( ) A.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B.河湖面积广,水产业发达 C.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 D.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8、热带雨林是:( ) 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最古老的生物群落 仅属于当地国家 A. B. C. D.9、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 光合作用强烈 生物循环旺盛 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 B. C. D.10、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 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岩石风化所释放

4、的养分不足 A. B. C. D.11、下列不是世界上热带雨林分布区的是( ) A.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 B.中美洲加勒比海 C.非洲刚果河流域 D.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2、在草原区,利用现代技术掘井扩大水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掘井愈多,愈有利于草地生态保护 B.水井周围的草地,获得最充足的水源而长势最茂盛 C.机井数量不断增多,经济效益也就不断增长 D.牲畜增长愈快,水井无限制增加,草地最终将毁灭13、下列属于适宜推广的优良固沙植物是( ) A.松树和水杉 B.樟树和杨树 C.梭梭林和沙拐枣 D.芦苇和桦树14、国家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是因为那里( ) A.经过多年开发已无荒可垦

5、 B.那里气候长冬夏短,生长期短,不利作物生长 C.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D.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不宜开发15、就气候类型而言,田纳西河流域属于( ) A.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16、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份会加快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因素17、古丝绸之路南道及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的异常变化 B.绿洲因水资源枯竭而后退 C.战争频繁发生

6、 D.地形的隆起18、有关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贺兰山以东草质较好 B.内蒙古草原载畜量由东向西逐渐增加 C.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 D.内蒙古东部土地生产力较高,可以大面积开垦19、日本的森林资源极其丰富,但日本每年却要大量进口木材,特别是一次性筷子几乎全靠进口。日本大量进口木材和一次性筷子是因为( ) A.日本的木材质量太差 B.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量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日本不会生产 C.为了大力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 D.国内的木材不能满足本国需求20、你认为一次性筷子使用过后最好的处理方式是( ) A.焚烧 B.卫生填埋 C.作为造纸原料 D.出口21、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

7、国重要的( ) A.重化工基地 B.综合性工业基地 C.商品棉基地 D.热带作物基地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22-23题。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强沙尘暴次数58131423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5602100246022、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23、为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来灌溉,变沙地为耕地

8、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24、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什么因素?( ) A.降水 B.地形 C.热量 D.光照25、下列四组能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能源有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核能和水能 B.太阳能和风能 C.煤和石油 D.潮汐能和波浪能26、田纳西河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 B.大面积高强度种植小麦 C.气候变得干旱 D.大量放牧牲畜27、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9、)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28、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对航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坝的修建隔断了河流,不利于通航 B.水坝的修建使河流水位保持平稳,有利于通航 C.梯级开发使田纳西河可通过航运到达美国本土所有的州 D.梯级开发使通航里程增加,但使通航船只吨位下降29、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30、下列有关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天然气 B.我国能源消费中石油的年比重最高 C.我国

10、能源消费中煤炭占绝对优势 D.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高于水电的比31、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 A.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B.梯级开发 C.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D.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32、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大同煤田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C煤层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33、山西省改输煤为输电,给山西省带来的好处是( ) A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B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C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减少水资源需求,缓和用水矛盾34、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

11、源是(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35、湿地遭到破坏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 A气温变高,湿度变小 B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气候变干 C气温变低,湿度变小 D气温年较差变大,日较差变小、气候变干36、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音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的数量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3739题:37、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12、(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38、对1985年与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城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39、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技术 A. B. C. D.40、要对我国的“三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发展进行宏观的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卫星遥感定期拍摄 D.人工科考 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41、读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图,回答:(11分)(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产业结构特点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