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401562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9.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1 第1章 第2课 等高线与地形图 鲁教.ppt(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地理基础知识 等高线与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下图所示为等高线图中单一地貌 2 下图所示为等高线图中综合地貌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 判读河流特征 河流位置的确定a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 山脊线 由此可确定河流的流域范围 b 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山谷线 由此可判断出河流的位置 c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 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由此可确定河流流向 水文特征a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 流速大 水能丰富 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b 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 还与流域面积 集水区域面积 和迎风坡 背风坡有关 c 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2 判断气候

2、特征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势高低 水热状况变化 坡向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阳坡气温高 蒸发强 阴坡气温低 蒸发弱 等因素进行判断 3 实际应用 选点 选线 选面 例题1 江苏某中学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 来到浙江某山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经过一天的考察 按预定计划 需搭帐篷宿营 现有A B C D四个宿营地点 见图 可供选择 依据所学知识 你认为选择地宿营最合适 其理由是 2 有同学提出利用陡崖进行攀岩练习 请你估算陡崖相对高度H的范围 A 40 H 120B 80 H 160C 120 H 160D 160 H 240 3 图中两山顶之间的距离约为米 B E两地

3、中降水较多的是 4 为保护环境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图中F G两处相比 优先退耕还林的是处 原因是什么 5 图中F处一直是传统耕作区 梯田种植水稻是其农业生产特色 试分析该处修建梯田的条件 从地形 气候方面考虑 解析 本题以我国东南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能力 第 1 题 在野外宿营 一般选择在山脊处最为安全 第 2 题 图中陡崖3条等高线相交 等高距为40米 经计算可知B选项正确 第 3 题 量算图上两山顶之间的距离 再结合比例尺 可计算出两山顶之间距离约为1500米 B处位于迎风坡 降水多于E处 第 4 题 图中F G两处比较 G处等高线较密 坡度较

4、陡 且海拔较高 应优先退耕还林 第 5 题 梯田的修建应选择坡度较小 水分较充足且向阳的地方 答案 1 C 夏季易发洪水 A地离河边太近 有危险 B地处于谷口 是暂时性洪流必经之地 有危险 D地处于陡崖之下 可能有落石或崩塌 有危险 C地避开了山谷 洪水 河边 洪水 和陡崖 落石和崩塌 到河边距离适中 相对安全 2 B 3 1500B 4 GF G相比 G处等高线较密集 坡度较陡 且海拔较高 5 F处等高线较稀疏 坡度较缓 该地位于我国南方 气候湿润 此处又位于向阳坡 迎风坡位置 水热条件充足 1 看等高线数值 可读出任意点的海拔高度 还可以看其极值 表示该地区海拔最大与最小情况 进而显示该区

5、域地势起伏的大小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 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大小 存在三种可能 大于 等于或小于一个等高距 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 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 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等高线 则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 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 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 大于大的 和 小于小的 2 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 等高线分布越密集 则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 则坡度越缓 可根据 坡度 垂直相对高度 水平距离 来确定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 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 低处疏 则为凹坡 站在山顶能看到山麓 通视状况良好 反之若某坡面等高线高

6、处疏 低处密 则为凸坡 站在山顶看不到山麓 通视状况不佳 在不同等高线图上 不能根据不同图上等高线的疏密来直接判断坡度陡缓 而要看清楚不同等高线图的比例尺 等高距的差别 要比较它们的陡缓 要看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与实际水平距离的比值 比值越大 坡度越陡 反之坡度越缓 3 看等高线的走向 根据等高线的走向 可判断某些地形的走向 如山脉走向 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 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 若一组等高线的走向是向地势低的方向凸 则此处地形为山脊 相反则为山谷 符合等值线的 高向低处凸 低向高处凸 的原则 若一个方向是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 垂直于它的另一个方向是由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 则该地为鞍部 鞍部

7、是在山脊的最低处 或山谷的最高处 若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于一处 则该地形为悬崖 变式训练1 读以下 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 1 2 题 1 近水且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A B C D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B 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C 图中干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D 由 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A D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例题2 解决问题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该地区所在国家 濒临的海洋及与此有关的气候 地质 土壤 水文 自然带 人类生产活动等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问题 1 甲 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A 80mB 110mC 170mD 220

8、m 2 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 道路 为直线B 道路 经过甲 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 道路 最长D 道路 和 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 B D 3 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 最适合行车的是 A 道路 B 道路 C 道路 和 D 道路 和 解析 第 1 题 首先应明确三条曲线的起点为甲地 终点为乙地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 乙的海拔分别约为260米和150米 因而正确选项为B项 B 第 2 题 道路 是3条道路中线路最长的 因而不可能是直线 道路 经过最高点 约375米 道路 在300米以下路段的海拔 坡度和长度基本一致 极有可能重合 第 3 题 若要用大型运输车运送重型机械设备 应选

9、择相对平坦的道路 道路 最适合 答案 1 B 2 D 3 B 确定某剖面图是沿何剖面线画出来的方法 1 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 如山峰 鞍部 陡崖 所穿过的最高等高线 最低等高线等 看剖面图是否与等高线图相吻合 2 注意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 如起点 中点 终点等 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图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3 注意观察剖面线与最高或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 在剖面图上是否得到正确的反映 剖面线与最高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应该小于最高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和 而与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应该大于最低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差 变式

10、训练2 下图是某地地形图 MN PQ是地形剖面线 是水库 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 其条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设费用最小 完成 1 2 题 1 M N P Q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和应选择的水库分别是 A 甲 乙 B 乙 甲 C 甲 乙 D 乙 甲 2 Z村拟建一座玻璃温室大棚和一家污水处理厂 应依次布局在 A B C D C D 解析 1 由题图 M N对应的地形剖面图中 自上而下来看 其在559 0米处的地势较高 位于山脊处 然后再向南是一个大的山谷地带 再向南 等高线由稀疏到密集 再然后 是一个高地平台 显然M N对应的地形剖面图是上图中的甲图 同理 P Q对应的地形剖面图是上图中的乙

11、图 又知道 是水库 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 其条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设费用最小 据此分 析 水库离自来水厂厂址较近 并且符合题意条件 显然选项C正确 2 由题图 玻璃温室大棚的选址建设 一是需要一块面积相对较大 地形相对平坦 二是比较向阳的地方 显然图中的 地地形相对开阔而平坦 并且位于面积较大的山梁平地地区 同时还向阳 而 地位于居住区所在河流的下游地区 也符合选址要求 选项D正确 2010 江苏 图6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9 10题 9 甲河与乙河的分水 脊 线是 A KLOP线B KMOP线C KMNQ线D KRQ线10 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 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 合理的路线是 A KRQPT线B KMNQPT线C KLOPT线D KST线 B D 分水线一般是山脊线 山脊线的等高线凸向低处 解析 第9题 从宏观角度分析 分水 脊 线是指山脉 从微观角度 分水 脊 线是指山脊 根据河流流向确定等高线的高低分布趋势 再找出代表山脊的虚线 第10题 等高线越密集 坡度越陡 当两地高差确定时 路线越长意味着地势起伏越缓 答案 9 B10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