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

上传人:萌** 文档编号:130365752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控指导语文人教必修第二单元检测A(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检测(A)(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2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

2、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做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

3、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尊体: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4、是()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思路解析D项,从第4段中“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答案D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

5、特征音乐性。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思路解析D项,理解不符合文意,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答案D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

6、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思路解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答案B二、课内诗词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

7、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3分)思路解析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作者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参考答案周瑜有儒将风度,从容潇洒,指挥若定。作者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8、怀古中为什么详写刘裕的事迹?(3分)思路解析从刘裕的事迹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所起的作用方面思考。参考答案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表现了作者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建议就能被采用”的意思。6近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苏、辛二人的词风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对“旷”与“豪”的理解。(4分)思路解析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二人风格有细微的不同,王国维是对这两个词人风格的细微处进行的比较,可以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

9、思想与处境分析。参考答案我赞同这种说法。苏词写的是个人心胸的旷达,是在个人遭遇仕途挫折后的豁达,“旷”的意思是“开朗,心境阔大”,形容恰切。辛词写的是英雄情怀、报国之情、不得志之愤,“气魄大,直爽痛快”是其鲜明特点。三、课外诗词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满江红宋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注作者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长川:下阕词中的桐江。成

10、底事:一事无成。云泉约: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7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思路解析宋词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也不例外。抓住上阕所写景物的特点,可以看出是动静结合。参考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点。作者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阕加以分析。(4分)思路解

11、析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结合词的上阕所写景物的情调和词的下阕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阕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阕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仕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0题。浣溪沙春情宋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晚年

12、身体病弱,消瘦。9请对“乍晴池馆燕争泥”中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3分)思路解析在这首词中,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辞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事物。“乍晴池馆燕争泥”中的“争”字,是这句中最生动形象的一个词,可以结合描写的画面分析。参考答案“争”字本义是“争夺”。这里“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相啄泥越发热闹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描绘出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0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请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思路解析下阕共三句,分别写了“鸿雁”“鹧鸪”“落花”,鸿雁没

13、有捎信和鹧鸪的啼声勾起作者对故乡的思念,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据此分析即可。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作者以“未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思念之意,作者听到它的啼叫也表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又借“落花”来写这种思乡之情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寂。(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2题。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注病酒:因喝酒过量而生病。

14、茶瓯:一种茶具。香篆(zhun):焚香时所起的烟缕。1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思路解析对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离不开对内容的把握,从“少日”(年轻时)和“老去”(年老后)两句来看,是对比;从“春怀似酒浓”和“逢春如病酒”来看,是比喻。这两个比喻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参考答案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12词的下阕“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4分)思路解析鉴赏词句的精妙,要从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飞燕和春光相遇,采用了拟人手法,想象奇特,表达了作

15、者对时光的留恋之情。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表达题(78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繁华(fn)翠幕(m)参差(cn)重湖叠山献(xin)B.罗绮(q)钓叟(su)箫鼓(xio)吟赏烟霞(yn)C.寒蝉(chn)骤雨(zhu)暮霭(i)良辰美景(chn)D.凝噎(y)经年(jn)甘霖(ln)兰舟催发(cu)思路解析A项,“山献”应读“yn”。答案A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鉴于数字图书的发展及互联在线教育的持续火爆,使得智能教育泡沫进一步扩大,引起了教育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B.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避免作弊。C.北京晨报消息称,社科院文学研究员李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平凡的世界一书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已经衰落,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