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30328349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德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一 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点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酬和(h) 挑衅(tio) 哂笑(shn) 即物起兴(xng)B. 媲美(p) 牟取(mu) 笃信(d) 相形见绌(ch) C. 狩猎(shu) 酷肖(xio) 蓬蒿(go) 哄堂大笑(hng) D. 咫尺(zh) 譬喻(p) 挑剔(t) 如法炮制(po)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 萧瑟 城隍庙 囊萤映雪 无可置疑 B. 繁衍 戈壁滩 人情练达 众目睽睽 C. 淳朴 秫秸秆 顾名思意 托泥带水 D. 凋零 脂粉奁 引经据典 长

2、吁短叹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最近,朝鲜不断的强硬表态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日本、韩国纷纷表示朝鲜是在向国际社会发起新的挑衅。B我国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中国第一个网球大满贯赛事冠军。C为迎接学校首届文化艺术节,李明和他的搭档们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反映校园生活的话剧。D两位农民工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与岳阳楼齐名的另外两个分别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

3、作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C中篇小说边城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D.法兰西民族是文豪辈出的民族,雨果、巴尔扎克、都德、莫泊桑、托尔斯泰、海明威等等,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在人类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5根据下面句意,选择句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填在括号内。( )(2分)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你看,在那冰雪初融的时候,不是暗暗泛青的芽首先把春意带到人间吗?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它那轻盈婆娑的树姿,那迎风摇摆的树枝,那青翠欲滴的细叶,不仅为桃杏增添了色彩,还给人们送来

4、了春的气息。A、 B、 C、 D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B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奇怪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C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D在我的身旁还有阳光照着虽然炙热,但光线已经很暗淡了。7. 下面这段话有三处错误,请在答题卡上写明句号及改法。(3分)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睡眠的健康水平。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8.古诗文默写。(共5分)若夫

5、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水流之急的句子是: , 。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 , ”的愿望。“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 ? ”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的诗句是:_,_。9.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6分)【创诗集】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内容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2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 诗集名称: 【诗配画】如果请你为一本以思乡为主题的诗集设计一个

6、封面,下面哪幅图片可供选择?请说明理由。(2分) A B C 我选择: 理由是: 【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2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二 阅读理解(4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26题。雨过山村 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10.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描摹。(2分)11.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简要陈述理由。(2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

7、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C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 D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案牍之劳形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8、(4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分) 藕与莼菜 叶圣陶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

9、,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

10、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11、。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

12、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15.文中描写的家乡的藕具有什么特色?(3分)16.除了写藕,文中还写了水乡的人,水乡的人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他们呢?(3分)1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分)18.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二维码,老技术新应用对于二维码,人们并不陌生,几年前,在门票、报纸等印刷品上,这种黑白相间的小方块就已经出现了。不过,由于当时国内配有摄像头、具备扫码能力的手机尚未普及,更不用说手机上网,所以,人们也很少会去“扫一扫”里面到底存了些什么信息,第一波二维码的应用并没有做起来。进入2012年,随着手机上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愈加重视互动和信息传播,除了各种印刷品上,机场、地铁、电影院等很多地方的大屏幕,以及更多的户外媒体上,也开始出现了醒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