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专练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30317373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专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藤野先生》专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藤野先生》专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藤野先生》专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藤野先生》专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专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专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藤野先生同步训练一、在东京1、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 )发髻( )2、解词:油光可鉴: 标致:3、首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A、“清国留学生”热爱大自然、注重仪表。B、“清国留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C、东京的樱花开得烂漫的时节,确实让人流连忘。D、“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赏樱花、盘辫子的丑态、丑行)4、“清国留学生”加引号的作用是:( )A、引用B强调C特定称谓D讽刺和否定5、“有时还值得一转”的原因是( )A、中国留学生会馆里有几本书买。B、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还可以坐坐。C、那里有精通时事的人。D、那里有人在学跳舞,可以提高跳舞水平。6、首段写清国留学生抓住

2、了什么特征( )A、清国留学生的帽子。B清国留学生的丑态。C、清国留学生的辫子。D清国留学生的外貌。7、对这部分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夸张、反语B、比喻、夸张、对比C、拟人、夸张、对比D比喻、夸张、反语8、对本部分的内容理解得全面、正确的一项是( )A、嘲讽“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从侧面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B、嘲讽“清国留学生”思想空虚、庸俗无聊。C、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所作所为。D表现出对东京的不满、不得不离开东京。9、下面是对本段内容的分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失望的感情。B、二

3、句写出了作者在东京的所感。C、三句写出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D、四句紧承二三句,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10、选文内容与藤野先生的内在联系是( )A、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的社会背景。B、写出了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而遇见藤野先生的缘由。C、衬托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D、引人入胜,生动活泼。11、首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影响?变成肯定句。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去别的地方看看打下伏笔。东京也是这样。12、“无非”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句)“只不过”。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埋下伏笔。表露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13、“成群结队”形

4、容什么?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清国留学生数量之多。人虽多,却只会逛公园、看樱花、会馆里学跳舞、不务正业,进一步写出对其失望、厌恶之情。14、作者为什么离开了东京?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这个原因?对东京的失望。首句。15、说说“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更形象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实在”一词强调“标致”增强了句子的讽刺力量,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鄙视。16、首段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对“清国留学生”的辛辣的嘲讽。17、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描写。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反

5、感。18、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作者看不惯东京“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学医救国救民)19、“问问精通时事的人”这里的“时事”意指什么?一些无聊的事情,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20、首段中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 盘辫子 的细节,以(漫画)式的笔法,刻画了他们的丑态。21、文章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首句)22、“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交代了什么?有何用意?时间、地点、环境;对下文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起到了反衬的作用。说明他们虚度了美好的时光。23、对“除下帽来”中“除”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顺手拿下帽来,“除”同“拿”。B、随手摘下帽来,“除”同“摘”。C、郑重

6、脱下帽来,“除”同“脱”。D、慢慢摘下帽来,“除”同“端”。24、从文段中找出相应的语例,填在横线上(1)、运用成语,表示不学无术者之多(成群结队)(2)、运用动词,勾勒“留学生”之丑态。(盘、顶、耸、扭)(3)、妙用比喻,活画“留学生”之丑形。(形成一座富士山)(4)、巧用反语,表示作者厌恶、嘲讽之情。(实在标致极了)25、这个语段主要是写( )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B、“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表现。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反感。D、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的愤懑。二、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1、“后面有几个中国早。”段写了几件事?各自的作用是怎样的?三件。第一句从侧面写出了藤野先生平易

7、近人。第二句写出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第三句写出了藤野先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的尊重。2、选段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肖像、语言、动作、作用:(1)表现藤野先生为人俭朴诚恳、(2)表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将肖像描写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揭示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4、藤野先生一出场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的学者。5、文中两次写到“大大小小的书”用意是什么?突出藤野先生有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6、作者在刻画藤野先生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将侧面描写的

8、部分指出来,并说说表现他的什么品质?那坐在后面没有带领结。生活俭朴的学者。7、选段共写了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件事的内容,并指出这些事件的选材特点是什么?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品质?事件: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选材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表现的品质: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具有求实精神8、选段记叙采用了什么顺序?时间顺序9、如何理解作者的“吃了一惊”“不安”和“感激”?因为看到“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精心添改过了。(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讲义的疏漏让先生费神;“感激”是由于先生的热情关心。10、经过二十年的“我”对“过

9、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A我对藤野先生没带领结的印象很深。B、藤野先生对我这个外国留学生的印象很深。C、我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深刻。D、藤野先生对我画错解剖图的印象深刻。11、找出第一、二两件事例之间的过渡句写在下面: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12、对“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是记得的 ”理解正确的是( )A、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画的图不正确时,我自责的心情。B、写“我”接受先生的教诲并非心悦诚服,表明那时的我有时很任性。(口头答应,心里却不服气)C、写“我”自以为画法很高明,超过先生。D、写“我”画法很高明,善于变通,而先生

10、则有些迂腐。13、“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能,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14、“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吃了一惊”是因为( )A、“我”交出讲义,他“第二、三天便还我”。B、叫“我”以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讲义。C、看到“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精心添改过了”。(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D、交讲义要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15、“第二三天便还我”一句中为什么用“便”而不用“才”?(用“便”表明批阅得很快,用“才”表明批阅得很慢,所以本义用“便”)(“便”字强调归还之快,突出了藤野先生工作勤奋、认真负责的精神。)1

11、6、“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强调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内容?(强调“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因为这些错误作为教医生的老师藤野先生是完全可以不管的,他却这样认真,更突出地表现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17、“这样一直继续到”“这样”指代什么内容?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指代“原来也都一一订正”,表现添改讲义在继续进行,表现藤野先生对工作、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的精神。“一直”强调“没有间断”,意在强调藤野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18、“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为难”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裹脚是陋习,鲁迅先生想说又不愿说。B、“为难

12、”更能衬托出藤野先生注重事实的治学品质。C、鲁迅觉得应该说又难以启齿。D、鲁迅先生不知道应不应该说。19、如果用另一种标点符号代替最后“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一句中的冒号可用(破折号)20、选文中作者写藤野先生的言行主要是为了写出 ( )A、藤野先生钻研骨学、学术水平很高。B、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工作认真负责。C、藤野先生正直善良、致力于中日友谊。D、藤野先生关心学生,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21、“后面有几个中国早”段写了几件事?各自的作用是怎样的?(三件。第一句话从侧面写出了藤野先生平易近人。第二句话写出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第三句话写出了藤野先生求实的科学

13、态度和对中国的尊重。)2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如何?“我”对藤野的感情如何?(藤野先生对“我”热情诚恳、认真负责、尊重关心我,对“我”寄予希望。“我”对先生充满感激和崇敬。)23、当时,面对藤野先生的批评,“我”的态度是什么?而在写本文时,“我”内心的情感又如何?三、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句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议论、反语、强有力地表达作者对荒谬论调的痛斥和满腔义愤。总括上文。段中另一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2、为什么说“日本的爱国青年暗地里却早受了托老的影响了”?(匿名信中用了托尔斯泰曾用过的

14、话)3、“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冒号后说了几类中国人?“偏”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给俄国人当侦探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我(爱国的中国人)、痛苦、失望同时受到极大触动/恨中国人的麻木、不觉醒、怒其不争。)4、“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一句中“这一声”指什么?为什么特别刺耳?(日本人欢呼“万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之情受到伤害。思想受到极大震动。)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一句中“他们指谁?“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某些处于麻木状态的中国人/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失望、愤慨;对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们的麻木不忍仁,既予以批判,又寄以同情/

15、对本国同胞精神麻木的痛恨。)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恨中国人的麻木不觉醒)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指(留学日本之时、在仙台)“我”的意见是(学医救国)变化后的意见是(用笔救国)变化的原因是(通过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要救国,首先应该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所以弃医从文)/(仙台原来的教室里放映时事影片的时候、医学救国、弃医从文、医学只能拯救身体,不能拯救灵魂,必须用笔才能医治中国人民的心灵创伤、唤起觉醒。)8、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9、“影”的意思是(放映)、“疑惑”的意思是: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0、“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决定弃医从文)11、对“我”的60分以上的成绩日本爱国青年是怎样诬蔑的?(不是自己的能力,是预先从先生那里得知了题目。)12、促使作者决定不再跟与藤野先生学医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人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上,却遭到某些日本学生怀疑,作者被迫也和围看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