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295846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 突破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ppt(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第二节人地关系 资源观 人口观 环境观 发展观第三节地形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一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1 地球形状的意义 1 昼夜的产生 地球是一个自身不会发光 也不透明的球体 2 纬度地带性的产生 球体导致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 3 测量 建立大地水准面 精确测量必须建立 三轴椭球体 的大地水准面 2 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专题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1 有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地球足够大 能吸引大气 2 有人类广阔的活动空间 地球表面积达5 1亿平方千米 其中3 61亿平方千米是海洋 1 49亿平方千米是陆地 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1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 昼夜更替现象 2 太阳 恒星等的周日视运动 3 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4 水平自然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5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赤道部位略鼓 两极部位略扁 6 历法中根据太阳日定日 2 地球公转的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 太阳 恒星的周年视运动 3 阳历根据回归年定年 三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息息相关 如昼夜 天气变化 四季更替 水循环 生物的生存繁衍 外力作用对岩石圈的影响等 2 耀斑和黑子发出的强烈射电 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 致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太

3、阳风携带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 产生 磁暴 现象 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极地上空 与空气摩擦 在夜晚产生极光现象 2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1 地球上夜晚的自然照明 主要靠月亮反射太阳光 2 我国农历根据月相周期 朔望月 29 53日 定月 3 潮汐现象主要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4 人类星际航行的第一站 四 地表物质及运动的意义1 大气的热力作用 2 水循环 3 内力作用与地貌 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它的主要形式有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 内力作用形式中塑造地表形态的形式是地壳运动 它分为水平运

4、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为主 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 岩层水平位移弯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 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为辅 方向垂直于地球表面 岩层隆起凹陷 引起地势起伏 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共同作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 岩石圈物质循环形成当今的盆地 山系 流水 冰川 风成地貌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是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 相互转化 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结而成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 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 4 山岳又称山地 它有褶皱山 断块山和火山三种类型 其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

5、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下 岩层发生的波状弯曲变形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背斜形态向上弯曲形成山岭 向斜形态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在特殊情况下 背斜形成谷地 向斜形成山岭 共同形成褶皱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会使岩体破碎 如果发生位移则产生断层现象 如果是水平位移则会错乱原地貌派生新地貌 如果是垂直位移则上升岩块成山或高地 下降岩块成谷地或低地 地垒多形成块状 山地 如庐山 泰山 地堑在地形上表现为谷地 如我国的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等 5 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 对于找矿 找水 工程建设等都有很大帮助 例如 石油 天然气一般储存

6、在背斜构造中 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修建地下隧道 应选择在背斜部位 如果选在向斜部位 地下隧道将可能变成水道 断层构造地带沿断裂面附近岩块因强烈挤压而产生破碎 往往形成一条破碎带 因此水库选址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否则水库会漏水 坝基和地基也会不稳固 在山地区域 溪沟 河流常沿断层面发育 逢沟必断 所以有断层的地方 常会有地下水出露 这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外力作用与地貌 1 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风 流水 冰川 生物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有风化 侵蚀 搬运和堆积四种主要形式 2 风化作用的因素有 温度 水 生物 风

7、化作用的对象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崩解破碎 形成岩石碎块或沙粒 风化作用的意义是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或碎块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3 侵蚀作用的因素有 运动状态下的水 冰川 空气 侵蚀的对象是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 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 在原地形成新的地貌 侵蚀地貌 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 河流侵蚀地貌有溯源侵蚀 下蚀和侧蚀三种 溯源侵蚀是河流向源头 方向侵蚀 河谷向源头方向延伸 下蚀是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河床加深 河流向纵向发展 侧蚀是垂直于两侧河床的侵蚀 谷底展宽 谷坡后退 河流向横向发展 4 影响搬运作用的因素有 风 流水 冰川等 搬运

8、的对象是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搬运的作用是 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 堆积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 如果外力 搬运力 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物堆积而成 河流堆积地貌是被河流搬运的物质由于河流搬运力的减弱沉积而形成的地貌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是冲积平原 它由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出山口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携带的砾石 泥沙在出山口堆积形成洪积冲积扇 多个冲积扇连成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以侧蚀为主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枯水期出露成河漫滩 河流改道多个河漫滩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 河流携带泥沙入海时由于河

9、床平缓流速变慢 泥沙便在入海口堆积成三角洲 多个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 例1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回答 1 3 题 1 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 向斜谷B 背斜谷C 向斜山D 背斜山 2 图中甲地多见石崖 溶洞等地形 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 页岩B 板岩C 石灰岩D 花岗岩 3 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 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A 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针阔叶混交林D 针叶林 第 1 题 据图知高速公路穿过处岩层向上拱起 为背斜构造 且地势较两侧高 为山地 第 2 题 喀斯特地貌可形成石芽 溶洞等地形 石灰岩在湿热的条件下易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第 3 题 柑橘为亚热带水果

10、亚热带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硬叶林 答案 1 D 2 C 3 A 例2下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 据图回答 1 3 题 1 根据上图 气温在10 时 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9g 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到40g 气温应达到 A 15 B 25 C 30 D 35 2 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 相对湿度是50 如果受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 5 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 35 B 25 C 15 D 5 3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 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

11、其一般规律是 气温高 相对湿度小 气温低 相对湿度小 清晨相对湿度最大 午后相对湿度最大A B C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数据计算能力 1 直接读图可以得出结论 当气温约为35 时 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40g 2 当气温为30 时 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30g 由于相对湿度是50 故实际1m3空气容纳的水汽量为15g 若相对湿度为37 5 则最大水汽量为40g 根据第 1 题可知气温应该调到35 3 正确的表述为气温高 相对湿度小 气温低 相对湿度大 故 正确 答案 1 D 2 A 3 C 例3下图中 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相吻合 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

12、米的速度东移 据此完成 1 2 题 1 上午10时 H地气温为12 甲聚落气温为17 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 15 B 18 C 21 D 24 2 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A 晴天转阴雨B 大风有浮尘C 晴暖有微风D 阵风间暴雨 1 上午10时 甲聚落气温为17 按照垂直气温17 按照气温递减规律知 每升高100米 气温降低0 6 H地气温应为8 17 15 0 6 8 而实际气温为12 增加4 这是H地受高压影响的结果 甲聚落位于河谷地区 天气系统每天约东移200千米左右 每小时约8千米 两地相距大约40千米 到15时 该聚落位于高压控制之下 按照H地的增温幅度 甲地气温至少应大

13、于21 17 4 再加上是气温接近最高的时候 14时气温最高 因此 上午10时为17 下午15时最接近24 故D项正确 2 第二天 高压系统已经过境 该地仍在单一气团控制下 再加上是谷地 因此选C项 答案 1 D 2 C 一 资源问题与资源观1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二节人地关系 资源观 人口观 环境观 发展观 2 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1 能源问题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约占75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 水能 核能所占比重较小 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 其中石油的需求量急增 已经取代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最近 我

14、国的油 电 煤 气普遍紧张 加上近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 能源紧张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浪费严重 能源短缺 采煤引起地面塌陷 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等 煤 石油的燃烧利用率不高 造成大气污染 烟尘 SO2和氮氧化物造成酸雨 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 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农作物减产等 2 解决措施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须立足国内 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 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 实行 节能优先 结构多元 环境友好 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具体措施如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降低能源需求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

15、再生能源 加强国内煤炭 石油 天然气的勘探 开发与调配工作 采取措施保障煤炭的安全生产 开发清洁煤技术 支持煤化学工业发展 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积极对话和合作 保证境外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 二 人口问题与人口观1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 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 随着

16、生产力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 甚至不愿生育 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 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死亡率低 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关键是分析生育率 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源不足 用于老人退休 养老费用增加 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生活困难 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的措施 鼓励生育 吸引移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鼓励老有所为 2 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原因 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 出生率仍然较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 发展 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可参考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 主要是分析为什么死亡率下降 也可加入出生率高的原因 带来的问题 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 造成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 医疗卫生 教育 交通 住房 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 甚至造成社会 经济 环境的恶性循环 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 分析时需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