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0293635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题组一聚焦河南中考一、选择题1.(2017河南,11,1分)近年来,华为、中兴、航天科工、中芯国际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领跑“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使中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高等教育迅速发展C.努力维护周边地区安全D.鼓励发展对外贸易2.(2016河南,10,1分)中国联想集团成功建造“深腾6800”巨型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这对推动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这表明我国() A.“863计划”已完成B.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科技强军

2、已实现D.高等教育形成相当规模3.(2015河南,10,1分)人民日报曾报道了一系列大学毕业生的“人物志”,他们中有自愿到西藏实现军旅之梦的,有到农村公路管理处巡查道路的,还有到网络新职业中“淘金”的。这一报道反映了高校毕业生有()多元的职业方向开放的就业观念自主选择的权利统一的分配制度A. B. C.D.4.(2013河南,11,1分)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863计划纲要。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的果断决策科学家的时代责任感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A.

3、B.C. D.二、非选择题5.(2016河南,2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m2增加到27.1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 438km2扩展到2005年的32 520.7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材料三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 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 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

4、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4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2分)(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1分)6.(2014河南,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家庭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材料三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

5、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2分)(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2分)题组二模拟创新预测一、选择题1.(2018安阳一模)科学家约里奥居里曾对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说:“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有原子弹。”据此可知,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 A.打破美苏核垄断B.声援第三世界C.发展国家

6、经济D.团结社会主义国家2.(2018焦作一模)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依然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将其作为“天字第一号任务”。这一决策是基于怎样的需要()A.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B.尽快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D.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3.(2017许昌一模)“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他将自己59年的人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A.B.C

7、.D.4.(2017郑州模拟)2017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二个航天日。47年前的这一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5.(2017新乡一模)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今后文联、作协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针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即()A.“打倒一切,全面内战”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鼓足干

8、劲、力争上游”6.(2017洛阳一模)1956年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毛主席提出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迎来了又一个创作春天。以下成就的取得与此无关的是()A.奔马 B.红旗谱C.许茂和他的女儿们D.丝路花雨7.2001年,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科学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A.参与研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B.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D.参与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8.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

9、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二、非选择题9.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一批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2017年6月26日11时05分,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发车成功。从“和谐号”的引进到“复兴号”的发车,也是中国高铁技术由内向外的一次重大突破。当每一个国人都为“复兴号”的诞生感到无比骄傲之时,不知是否有人留意过在“复兴号”的简介中,“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八个大字,它是由无数

10、铁路科研工作者背后的刻苦钻研与辛勤汗水凝结成的。材料三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据中国商飞大型客机C919副总设计师陈迎春介绍,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第一,飞机的总体方案自定;第二,气动外形自主设计、自己试验完成;第三,飞机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全是中国自己做的;第四,系统集成由中国自己完成;第五,中国自己的特色管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怎样?(1分)(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科研投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请你设

11、计一个示意图,将这种关系展示出来,并说明设计理由。(4分)10.(2016焦作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85年西方观察家对中国和西欧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材料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穿着由单调的“灰蓝黑”转向讲究服装的布料、花色、款式和品位,越来越倾向于舒适、高档、优美和个性化。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不但能“吃饱”,而且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

12、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交通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民航航线增长很快,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居民兴起了“装修热”,表明“遮风避雨”的住房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要求。(1)据材料一,说明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关于深圳“敢闯”的重大举措是什么,并说明这一举措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影响。(2分)(3)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三和材料一之间的联系。(2分)答案精解精析题组一聚焦河南中考一、选择题1.

13、A由关键信息“创新型企业”“中国智造”“品牌大国”可以判断出,中国经济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故选A。2.B题干中表述的巨型计算机的成功建造属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故B项符合题意。3.A人民日报有关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报道反映了当前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到现在的打破“铁饭碗”。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渠道拓宽,可以有多种职业选择。故排除,选A。4.A由材料中科学家提出建议、“邓小平迅速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可知材料反映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应排除。故选A。二、非选择题5.答案(1)材料一:城市面貌由

14、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2分,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材料二: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3)例:郑州地铁1号线通车运营,为市内交通提供了便利;郑州CBD商务区已成为郑州市崭新的城市名片。(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解析第(1)问,对比材料一两幅街头照片,可以看到,我国城市面貌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20世纪50年代的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成车流。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居民的住房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长,等。第(2)问,此答案具有开放性,需要答出两点才能得到2分。第(3)问,只要举一实例,答出所在城市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