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293416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ppt(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1 地理环境要素包括 大气 岩石 生物 地形等 2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各要素形成相互 相互 和相互 的整体 水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渗透 制约 联系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有机物 光合作用 物质 能量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 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 气候是主导性因素 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地域差异的具体表现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地理位置不同 组合状况不同 类

2、型不同 和 类型不同 自然带 水热 气候 植被 土壤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水分 水热状况 太阳辐射 海陆 海拔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可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产业构成 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 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1 生物入侵 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 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 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

3、 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 分析材料 回答 1 2 题 1 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 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 澳大利亚降水多 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 澳大利亚地势低 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 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 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 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 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2 以上案例 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引进外来物种 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 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引进外来物种 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 B C D 解析 第 1

4、 题 桉树需水量较大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 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 裂隙发育 地下水下渗严重 第 2 题 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 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 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引进外来物种 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1 C 2 A 二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 地域分异规律直接反映的是自然带分布 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 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因此自然带的分布 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

5、气候类型相吻合 因为自然带是大气 岩石 水 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2 2010 天津高考 读图甲和图乙 回答 1 2 题 1 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 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o 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 o 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 o 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 o 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 据图乙判断 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 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A 全年高温多雨B 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C 全年炎热干燥D 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 第 1 题 由图可知o b自然带呈现从热带向寒带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以热量为基础 所以o 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o a自然带的变化主要是水分差异形成

6、的 第 2 题 由图可知非洲土地退化区域中 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1 D 2 B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技巧1 判断阳坡和阴坡 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 同一自然带的海拔 山地阳坡高于阴坡 若知阴阳坡的南北方位 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如下图 为北半球 2 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 所谓基带 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 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低层 如上图 最低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 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 3 判断自然带谱的多少 1 山体所在纬度 相同高度的山体 纬度越低 自然带谱越复杂 2 山体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 海拔越高 自然带谱越复杂 3 山顶 山麓之间

7、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 自然带谱越复杂 4 判断自然带的海拔高度 1 山体所在纬度 同类自然带的分布 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 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2 坡向 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 阳坡高 阴坡低 5 判断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 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变化 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气温 地表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两极降低 2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大 雪线越低 反之亦然 因而 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 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3 地貌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陡峻的山

8、地 不利于积雪保存 雪线偏高 缓坡雪线较低 阳坡雪线高 阴坡雪线低 迎风坡雪线低 背风坡雪线高 3 读甲 乙 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甲 乙 丙地均位于我国 丙地位于某岛屿 据此回答 1 2 题 1 甲 乙 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 正确的是 A 甲 乙 丙B 乙 丙 甲C 丙 甲 乙D 丙 乙 甲 2 甲地某高度上 北坡为针叶林带 南坡为灌木草甸带 可能是因为 A 南坡为向阳坡B 北坡为向阳坡C 南坡为迎风坡D 北坡为迎风坡 解析 第 1 题 根据甲 乙 丙三地基带判断三地纬度的高低 第 2 题 根据自然带的垂直分布状况可判断该山为天山 天山北坡为迎风坡 降水多故有森林带 答案 1 A 2

9、D 2011 福建高考 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及整体性表现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 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 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信息提取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得到以下有效信息 1 根据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判断图示主要是美国西部山地地区 2 R河发源于山地地区 中下游穿行在峡谷及荒漠中 注入海洋 精讲精析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构成

10、环境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的 故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 R河径流量变化对中下游及入海口的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其影响表现在气候 地貌 水文 土壤 生物以及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 径流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海水倒灌 土壤盐碱化加剧 水质变差 来水来沙减少 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海水入侵 海岸线侵蚀加剧 湿地减少 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蒸发旺盛 气候更加干旱 大陆性增强 荒漠化加剧 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012 潍坊模拟 下图中甲 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 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

11、律 1 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 体现了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 2 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C B 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3 B山脉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试列举三例 信息提取 根据图文材料可分析以下有效信息 1 根据图甲纬度位置及刚果盆地 撒哈拉沙漠等地理事物可知图示为非洲南北剖面图 2 根据图乙中经度位置及东北平原 天山等地理事物 及90 E附近海拔在海平面下等信息 可判断图示为沿过吐鲁番盆地的一条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自然带分布图 精讲精析 第 1 题 甲图是沿经线的非洲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 自然带在南北方向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 2 题 乙图是我国西北

12、地区至东北地区直至日本北部 沿纬线方向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 在降水差异的影响下 沿线附近自然带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 3 题 B山脉为大兴安岭 参考答案 1 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由赤道到两极 2 温带草原带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小 3 地势第二级阶梯与地势第三级阶梯 或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 的分界线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农耕区与畜牲区的分界线 森林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

13、相互联系的整体 据此回答1 2题 1 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 正确的是 A 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 水 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B 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 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C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 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了地域差异 2 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B 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C 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D 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解析 第1题 A项中地貌 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C项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D项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是整体

14、性 而不是形成了地域差异 第2题 B项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提供叶绿素 C项是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 D项平衡功能是相对的 动态平衡 不是静止的平衡 答案 1 B2 A 3 图示中的地理事物分布总体上属于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 垂直地带域分异D 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是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读图判断3 4题 4 这种地理事物的扩大反映了该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A 水土流失B 荒漠化C 次生盐碱化D 环境污染 解析 图中地理事物为温带荒漠 是由于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而形成的 其变化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总体上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温带荒漠面积扩大反映了

15、该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答案 3 B4 B 2012 海淀模拟 下图为 某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5 6题 5 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 A 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D 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 6 乙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 第5题 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基带不会出现落叶阔叶林 故A说法不对 该图反映的是垂直地带性规律 是由于水热差异引起的 甲坡自然带谱丰富 显然该坡水热状况较好 选C 第6题 乙坡山麓地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下发

16、育的自然带 但甲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显然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关 即该山最可能位于大陆的东岸 故只能选D 答案 5 C6 D 7 2012 合肥模拟 读 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该图最可能是 A 印度尼西亚B 英国C 日本D 新西兰 2 结合上图 试简述该国气候 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 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 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山脚森林茂密 山顶白雪皑皑 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 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 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解析 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图为日本 分析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 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答案 1 C 2 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 降水丰沛 河流水量充足 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 由于地形坡度大 水力资源丰富 3 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 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