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0289168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右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2.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考古发掘 史书记载 民间传说 A. B. C. D.3.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

2、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 政府“不抑兼并” B. 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 重农抑商政策 D. 封建土地私有制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明清政府的抑商政策5.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国民全体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C.地主扩大地产的唯一

3、途径是土地兼并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施6.“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

4、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8.“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9.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国际环境有利B. 民族独立实现C. 社会性质改变D. 政府大力支持10.咸丰八年(1858),中英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明确规定:凡进口洋货均得享有子口税之特权,税率为2.5%,若系从价货物及进

5、口豁免关税的货物(除金银、外国银钱、行李)时,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它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条约的签订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杜绝了列强在华贸易走私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国内市场 D.有利于扩大洋货在中国内地的贸易范围11、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12.读下表(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数量占比(%)行业数量占比(%

6、)机械工业18140.4食品加工224.9化学工业5612.5教育用品378.2电器工业296.5矿冶81.8纺织工业9721.7其他工业184A.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B.战时需求的刺激C.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D.官僚资本的膨胀13.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 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D.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14.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二五”(

7、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南巡 改革深化;“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 走向兴起 B.工业增速,超额完成C.解决温饱 成效显著 D.指令登场 市场控制1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C.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16.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深翻二尺五,麦秸

8、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A. B. C. D.1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18、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

9、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由于A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 B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9.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到:“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新的社会现象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巨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20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

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 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 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21“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2.某位同学对新航路开辟做了如下评价:“它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它是世界市

11、场联系之路;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之路;它是人类文明交融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该同学在评价中分别使用的史观是A.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B.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D.社会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23.历史上曾有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B.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C.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D.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24.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

12、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25.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这说明A.

13、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二、材料阅读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0分,29题14分,共50分)2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桑弘羊(西汉昭帝时的御史大夫)材料二“文学”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贤良”说:“铁器,民之大用也。” 盐铁论材料三“郡国多不便(注不便意指指责)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卖之。” 史记平准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家为加强盐铁的管理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2)根据材料二,你对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怎样的认识?(2分)(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4分)结合这些问题,谈谈你对问题(1)中提到的经济政策的认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