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0262478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刘玉兰 彭华民2013-2-6 11:15:13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沪)2012年3期【英文标题】Childrens Resilience: A Research about the Migrant Childrens Social Work Practice【作者简介】刘玉兰(1982-),女,四川泸州人,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江苏常州;彭华民(1957-),女,山西临汾人,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社会

2、工作、社会政策,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江苏南京【内容提要】儿童抗逆力是指儿童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本文基于“抗逆小童星”实践项目,总结出优势取向的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模式。此模式充分发挥儿童及其环境系统的主体性,以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为理念,立足于流动儿童及其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的劣势/优势,从系统整合和方法整合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危险聚焦策略、资产聚焦策略、过程聚焦策略,最终实现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持续提升。Childrens resilience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which can help childre

3、n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show good outcomes. Based on the resilience little boy Practice proje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strength-orientation social work mode on enhancing the migrant childrens resilience. This mode can bring into playing the subjectivity of children and their environment, the

4、idea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and the strength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disadvantages/advantages of the migrant children and their micro-system, meso-system, exo-system and macro-system. This mode also makes use of system-integration and methods-integration, integrating risk-focusing strategi

5、es, asset-focusing strategies and process-focus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migrant childrens resilience.【关 键 词】儿童抗逆力/流动儿童/社会工作childrens resilience/migrant children/social work一、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研究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家庭迁移成为人口流动新的趋势,大批适龄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成为“流动儿童”。流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问题。学术界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详实地

6、描述流动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外,还深入地探讨了流动儿童在教育、社会融合、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这些数量庞大的研究,主要都是“问题取向”的(deficit-orientation),也即是将流动儿童本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而提出,无论是研究者、实践者还是社会政策制定者将注意力大多放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上。“问题取向”视角影响下的流动儿童研究大都聚焦于儿童及其家庭的劣势,与此相对应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焦点也在于如何帮助流动儿童解决他们的问题,缓解其不足。无论采取何种模式(社会捐助或者政府帮扶),“问题取向”下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做法都是期望透过他者的救助,来实现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

7、,从而实现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这种实践和政策干预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补缺型和补救型的1994年和1995年,天津教育和中国教育报率先刊发了两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这激发了教育部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状况的调研,也为1998年联合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供了现实依据。其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条例,以及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组织投入到流动儿童社会服务,均是在将流动儿童视为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政府或社会作为流动儿童条件改善的关键性力量而不断地得到强化。(二)是分散化和孤立化的补缺型和补救型的特点,注定“问题取向”的

8、干预和实践的分散化和孤立化。笔者以“社会工作”和“流动儿童”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的5篇论文,主题分别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流动儿童问题与社会工作回应、流动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对社会工作的启示。这些干预实践明显呈现分散化和孤立化倾向,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这导致仅仅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方法,单纯强调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在流动儿童服务中的应用,从而陷入了“方法为本”和“工作者为本”的陷阱中。(三)儿童主体性缺乏如前文所述,问题取向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特别强调外界的介入,如: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学校等,往往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导致干预动力不足,造成很多

9、干预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这使得我们一方面质疑政府政策和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流动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没有缓解。所以,本文认为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干预实践和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流动儿童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这对于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是不可持续性的。儿童抗逆力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新的实践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取向下的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二、儿童抗逆力与社会工作实践(一)儿童抗逆力:儿童研究从问题取向到优势视角的转型抗逆力(resilience,又翻译为弹性、复原力、心理韧性)研究的兴起与学者对风险(risk)的关注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研究中,风险用以形容表现不符合主流价值规范的

10、学生,如:失学、犯罪、疾病等。早期的研究者主要采用“问题取向”的分析范式,关注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认为部分儿童在风险中所展示出的良好适应模式是非典型的,因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取向研究范式受到了学者的批判,认为由于聚焦到儿童及其环境的消极因素,容易造成问题化倾向,对儿童或者青少年的发展反而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有学者指出将儿童标签化为“精神分裂症儿童”比其行为偏差本身还要严重。正是因为问题取向研究范式的不足,抗逆力理论由于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引导研究者关注风险中个体的资源或优势,从而实现了范式的转换,激发了预防和干预

11、的全新理念。对有抗逆力的儿童的研究也随后展开,如:加梅齐和鲁特(Garmezy & Rutter)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儿童,尽管生活在高危的环境中,仍然发展为健康的,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的年轻人;韦尔内和史密斯(Werner & Smith)认为大多数儿童具有自我矫正的倾向(self-righting tendency),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发展出能力、自信和照顾等技能。儿童抗逆力成为困境儿童研究和干预的新范式。儿童抗逆力概念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也发生了演变。儿童抗逆力最初被视为个体抵抗逆境的固定品质,主要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提升其适应高危环境的成功的适应力。但有学者认为抗逆力

12、并不是一种要么有,要么没有的固定品质,儿童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抗逆力。鉴于此,有学者将儿童抗逆力视为儿童成功适应的结果或者是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相互博弈的过程。虽然抗逆力的概念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其核心始终包括三个部分:暴露在困境中;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的出现;展示积极适应结果。所以,本文认为儿童抗逆力是指儿童在逆境中依靠自身和环境系统的资源或优势,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个体和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并且在儿童生命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一样的形式。(二)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20世纪80年代,儿童抗逆力研究者开始尝试将研究成果用于推动高

13、危儿童或青少年的干预和预防计划,如:抗逆力在学校教育和精神健康服务传递中的应用等。有学者就提出抗逆力研究是对教育、青少年服务和以优势为本的社会工作的真正回馈,它给那些为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服务的工作者提供了以研究为本的答案:找出能够促使青少年的保护性因素,即可以促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不利和创伤之时健康和成功发展的发展性支持和机会。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具有不同以往的干预理念、干预系统和干预原则。首先,在实践理念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聚焦于寻找困境儿童内在能力和系统优势。有学者认为青少年抗逆力的核心理念是:高危青少年可以做得到、所有的个人都有内在的抗逆力、人和地方可以创造差异

14、、言传身教胜于一切、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我们对内在能力的信念开始的。(11)这种对儿童自身能力、资产的关注,直接回应了儿童时期的发展性任务,这同减少儿童暴露在逆境中的危险一样,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发展中的挑战。其次,在干预系统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系统为儿童生活的所有系统。早期的儿童抗逆力提升实务计划,很多干预计划都在学校推行。因为儿童在学校待的时间很长,所以学校是实施支持儿童和协助儿童克服环境压力的干预计划的极佳场所。在学校推行抗逆力干预计划,能够有效地推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并取得明显的效果。(12)随着抗逆力研究从个体取向逐步向系统取向转变,有学者就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单个的系

15、统或者实践能够推动儿童抗逆力的成长,成功的实践的关键因素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实践地点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整合传递系统。(13)这种整合性的服务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儿童所处的系统出发,从多个层面学校、家庭、社区实施干预;二是儿童抗逆力提升实践应该与现有的儿童服务相整合(如: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再次,在干预原则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遵循综合的行动原则。儿童抗逆力理论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遵守以下原则:在干预基础方面,关注与儿童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证据,强调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结合;在干预方法方面,认为儿童发展面临的消极因素的减少和积极因素的提升同样重要;在干预目标设定方面,关注干预儿童所处环境的影响,将干预目标和儿童的背景有效地整合;在干预手段方面,提供整合的而不是碎片似的服务,提升干预的可持续性。(14)三、“抗逆小童星”:一项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社会工作实践(一)项目简介“抗逆小童星”是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与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共同合作的“增强儿童抗逆力实务项目”,服务时间为2010年10月-2011年10月。1.项目实施社区基本情况南京市建邺区HY社区,现有居民4015户,10562人,该社区主要是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整体收入水平偏低。HY社区内有一所外来工子弟小学,兴办于199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