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1人民 必修2.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247602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1人民 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1人民 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1人民 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1人民 必修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时必然的,同时,他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2、化的原因、特征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导入:(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课题) 阅读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一、服饰方面:(了解不同阶段的代表服饰及服饰发展演变的特征)1、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旗袍(旧式、新式

3、)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过了改革与创新。(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时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 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服饰由最基本的 穿得暖 向 穿得好 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总之: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 封闭 走向 开放 。(个性化)2、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服饰发生变迁的原因)答案提示: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4、,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二、饮食方面:(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1)中餐四大菜系问题: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特色招牌菜鲁菜济南、胶东等地区清香、鲜嫩、味纯九转大肠粤菜广州、潮州等地区鲜、嫩、爽、滑清蒸冬瓜盅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水煮鱼淮扬菜苏州、扬州、南京、镇江清淡、味甜红烧狮子头 (2)西餐: 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入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思考: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

5、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三、居室建筑:(居住建筑的三大发展阶段)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为主)问题: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中国的一些地方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同时也不完全西化,典型特征:中西合璧) (3)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完全欧化了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开始采用 “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西式家具(如沙

6、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市民的欢迎四、习俗风尚:(新旧习俗的对比)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答案提示:婚丧礼俗。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农村中仍是传统葬礼,土葬,跪拜作揖等;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等,女子地位低下。)2、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答案提示: 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3、中国近现

7、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答案提示:(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时,应该怎样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取其

8、精华,去其糟)自我测评: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 呈现出什么特征?答案提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9、答案提示: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 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材料阅读与思考:答案提示: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 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 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 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辫子的存在即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他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生活的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促进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