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246104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

2、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D项错误。故选C。2.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A. 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 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 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 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孔子很尊崇周公,甚

3、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说明孔子试图通过社会变革,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周公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

4、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A、C、D即可。4.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A. 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B. 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C. 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D. 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涉及了三个信

5、息,一个是儒学与太初历(历法)的关系,一个是儒学与宇宙结构(天文)的关系,一个是天文学思想与儒学的关系,综上所述,A最符合题意。5.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A. 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 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C. 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导致汉代士风多“守文之徒”,故C选项正确;重文轻

6、武属于宋代的特点,不属于汉代,故A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继承与发展,故B选项错误;汉高祖时代到汉武帝时代都是国家统一的,故D选项错误。故选C。6.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寺院对文人开放,顺应了读书的风气,故B选项正确;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

7、并未融合佛教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商品经济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寺院仍然属于佛教之地,材料说明儒生学者的追求是“应试以求闻达”,故D选项错误。故选B。7.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 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答案】C【解析】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

8、,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其心学理论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C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8.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A. 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天子之位传子”可知是王位世袭制;“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可知官吏任免以才识为主,故

9、“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体现了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的臆想,且理解片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9.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清朝朝代科数八旗举人人数顺治朝2112康熙朝16635乾隆朝271090A. 儒学影响得以扩展B. 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 选官注意地域平衡D. 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答案】A【解析】清代沿用明代八股取士,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在录取总名额稳定的情况下,八旗子弟中举人数逐渐

10、增加,表明儒学对满洲贵族的影响不断增强。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均不能体现,排除B、C、D项。10.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解释A中外朝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常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B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C齐民要术杰出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D天下郡国利

11、病书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是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故B项错误;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农书,故C项正确;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思想,故D项错误。1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面器物可以佐证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试题所给材料来看西周青铜器何尊有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未形

12、成,故A项错误;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封建时代的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局面,故B项错误;“中国”词语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根据所学也可以推断出西周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的地位,所以D项正确。点睛:“中国”名词的产生就来自于分封制中分封诸侯镇守四方,天子居于天下之中。本身既带有天下之中、天下共主的意味。1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教育的

13、兴盛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印刷成本的降低【答案】D【解析】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D项。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点睛:本题抓住时间信息“宋代”。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印刷成本。据此作出正确选择。13.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

14、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答案】B【解析】据材料“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俗浅陋之书和佛经适应了民众的需要故先出现雕版,这说明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B选项正确;儒学复兴与雕版印刷发展之间不是完全排斥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雕版技术革新,故D选项错误。故选B。14.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15、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答案】C【解析】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正确。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实施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A. 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B. 相权膨胀,威胁皇权C. 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D. 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答案】B【解析】由“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