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246010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倡导仁人君子之道,认为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等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这表明他A. 主张匡正社会秩序B.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C. 主张实施仁政D. 注重私学,培养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等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以看出,孔子提倡忠信等个人美德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结合

2、所学可知,孔子提出“仁”、“礼”、“克己复礼”的学说,希望匡正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秩序,故A正确;经世致用,主要指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与明清之际思想家有关,故B错误;“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与题干中孔子不符,故C错误;题干中强调道德品质,与私学教育无关,故D错误。2.自汉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共21人22任,考其出身地域,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这反映汉代A. 选官制度注意地域平衡B. 山东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C. 察举制容易形成小集团D. 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齐、鲁、东海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

3、代表地区,汉朝对丞相的选拔任用有相当部分来自齐鲁地区,说明儒学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力明显增强,故D正确;材料说明宰相出自齐鲁的人数相对较多,不能体现地域平衡,排除A;宰相出自齐鲁,并不能说明中国政治中心在齐鲁地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察举制的内容,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联系所学西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分析解答。3.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4、C.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汉明帝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故B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4.唐代君臣百姓狂热信佛的同时,总有一些人极力反佛,狄仁杰、姚崇、韩愈等都有过激烈的反佛言论和行动,斥责佛教教义,主张抑佛乃至拆毁寺庵,尤其是武宗采取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拆除了4600多所寺院。这反映出唐代A.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冲击B. 佛教社会基础薄弱C. 皇帝好恶决定佛

5、教兴亡D. 佛教从此一蹶不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唐代君臣百姓狂热信佛,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故A;材料反映唐代君臣百姓狂热信佛,说明佛教社会基础较广泛,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佛教从此一蹶不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代君臣百姓狂热信佛”,联系所学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知识分析解答。5.下表是关于唐代著名宫廷乐曲霓裳羽衣曲来源的不同说法:第一种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第二种唐会要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改编。第三种唐书等载:此曲前部分是玄宗

6、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创作而成。这反映出A. 综合多种说法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详解】关于唐代著名宫廷乐曲霓裳羽衣曲来源的三种不同说法,表明对同一历史事实,即宫廷乐曲霓裳羽衣曲,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故C正确;AB表述太绝对,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也未必能够确认历史事实,D错误。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与之相似的观点是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7、移,威武不能屈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D.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答案】C【解析】【详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指保卫国家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符合题意,故选C;A体现了儒家重视气节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言论,指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方式做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人,与题意无关,排除D。7.据宋刘克庄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项羽兵败垓下的“霸

8、王别姬”,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时出现“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的盛况。上述现象表明,莆仙戏在当时流行是因为A. 吸收元杂剧的戏曲元素B.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C. 程朱理学广泛传播D. 满足市民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现象表明是宋代,不可能吸收元杂剧的戏曲元素,A错误;直到1949新中国成立前还有社会等级观念,而处于封建社会的宋朝不可能弱化等级观念,排除B;C是思想史,而莆仙戏在宋朝流行主要与经济社会有关,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因此产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莆仙戏,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

9、关键信息是“据宋刘克庄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联系所学宋朝市民文化兴起的背景原因分析解答。8.明代学者胡应麟评论某项发明时说:(它)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它指的是A. 造纸术B. 雕版印刷术C. 活字印刷术D. 指南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项发明始于隋朝,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精于宋朝,故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项发明始于隋朝,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不符合题意,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该项发明始于隋朝,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符合题意,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该项发明始于隋朝,指南针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10、“肇自隋时,行于唐世精于宋人”,联系所学我国雕版印刷术产生和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9.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孟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领域的文化名人是A. 宋应星和牛顿B.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C. 郑板桥和莫奈D. 王夫之和巴尔扎克【答案】A【解析】【详解】宋应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他的作品天工开物,牛顿是英国17、18世纪的科学家,宋应星和牛顿属于同时代同领域的文化名人,故A正确;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杂剧作家,莎士比亚是16、17世纪英国剧作家、诗人,二者不属于同时代人,排除B;郑板桥是我国清朝时期(18世纪)的著名画家、诗人,莫奈是19至20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二者不属

11、于同时代人,排除C;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生活在17世纪,巴尔扎克是法国文学家,主要生活在19世纪,二者不属于同时代人,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时代同领域的文化名人”,联系所学中国和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史实分析解答。10.明代西游记不仅描绘了不受管束、任性勇为的孙悟空这一形象,还描绘了一个广大的神魔世界,那里充斥着昏庸残暴、营私舞弊、贪财好货的行为。这反映出当时A. 奢靡世风盛行B.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 小说兴起冲击等级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繁荣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继而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价值取向

12、,明代小说西游记即是例证,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文化生活的内容,故C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说兴起冲击等级观念”,排除D。11.鸦片战争后,史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史地的热潮,涌现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梁廷柟的海国四说等一批史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 坚持“中体西用”B. 关注西方科技C. 重振“经世之学”D. 开始开眼看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魏源、徐继畬、梁廷柟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A;根据“史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史地的热潮”说明当时中国人注重研究世界史地,并非关注西

13、方科技,排除B;鸦片战争后,史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史地的热潮,探索救国御侮之道,重振“经世之学”,故C正确;林则徐是开始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后,史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史地的热潮”,联系所学近代新思想的萌发的史实分析解答。1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梁启超的观点相似的是A. 洪仁玕B. 李鸿章C. 康有为D. 陈独秀【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14、可知,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为了启发民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D正确;洪仁玕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排除A;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排除B;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不符合题意,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联系所学新五年化运动的原因分析解答。13.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写到:“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般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我自己的名字也是在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这种现象发生在A. 鸦片战争后B.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甲午中日战争后D. 新文化运动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信息可知,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系统的将西方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是严复,利用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产生于甲午战争后,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严复还没有把西方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排除AB;严复早已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将西方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来,故排除D。14.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中学令和大学令,取消“尊孔”条款,解除经科,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成国民的学校。这反映出A. 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B. 追求民主成为时代主题C. 科举制度正式废除D. 尊孔复古逆流销声匿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要把中学和大学建成国民的学校”可知,民国政府重视国民教育,废除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儒家经典、取消“尊孔”,体现追求民主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民国元年是1912年,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15年袁世凯曾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故D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